作文5000网

王昌龄古诗词选录(汇编4篇)

发表时间:2023-07-27

王昌龄古诗词选录(汇编4篇)。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词的国度,在我国悠久灿烂的文化长河中曾诞生过很多杰出的诗人。它是中华文化的绮丽瑰宝,是古代先贤的智慧结晶,那么诗人有哪些惊艳时光的古诗词呢?作文5000网小编为您精心策划的《王昌龄古诗词选录(汇编4篇)》原创解读,如果对这些句子感兴趣的话,请关注本站!

王昌龄古诗词选录(汇编4篇)【篇1】

王昌龄《诸官游招隐寺》原文

山馆人已空,青萝换风雨。自从永明世,月向龙宫吐。

凿井长幽泉,白云今如古。应真坐松柏,锡杖挂窗户。

口云七十馀,能救诸有苦。回指岩树花,如闻道场鼓。

金色身坏灭,真如性无主。僚友同一心,清光遣谁取。

王昌龄古诗词选录(汇编4篇)【篇2】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译文

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到如今多少战士万里出征不见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卫青如今还在,一定不会让敌人的铁蹄踏过阴山。

注释

但使:只要。

龙城飞将:《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载,元光六年,卫青为车骑将军,出上谷,至笼城,斩首虏数百。笼城,颜师古注曰:“笼”与“龙”同。龙城飞将指的是卫青奇袭龙城的事情。其中,有人认为龙城飞将中飞将指的是汉飞将军李广,龙城是唐代的卢龙城,纵观李广一生主要的时间都在抗击匈奴,防止匈奴掠边,其中每次匈奴重点进攻的汉地天子几乎都是派遣李广为太守,所以这种说法也不无道理。

不教:不叫,不让。教,让。

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度:越过。在漫长的边防线上,战争一直没有停止过,去边防线打仗的战士也还没有回来。要是攻袭龙城的大将军卫青和飞将军李广今天还依然健在,绝不会让敌人的军队翻过阴山。

王昌龄古诗词选录(汇编4篇)【篇3】

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

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

全文赏析

天宝(742—756)年间,唐玄宗宠纳杨玉环,淫佚无度,诗人以汉喻唐,拉出汉?武帝宠幸卫?子夫、遗弃陈皇后的一段情事,为自己的讽刺诗罩上了一层“宫怨”的烟幕。更为巧妙的是,诗人写宫怨,字面上却看不出一点怨意,只是从一个失宠者的角度,着力描述新人受宠的情状,这样,“只说他人之承宠,而己之失宠,悠然可会”(沈德潜?《唐诗别裁?》)。

全诗通篇都是失宠者对“昨夜”的追述之词。“昨夜风开露井桃”点明时令,切题中“春”字;露井旁边的桃树,在春风的吹拂下,绽开了花朵。“未央前殿月轮高”点明地点,切题中“宫”字。未央宫的前殿,月轮高照,银光铺洒。字面上看来,两句诗只是淡淡地描绘了一幅春意融融、安详和穆的自然景象,触物起兴,暗喻歌女承宠,有如桃花沾沐雨露之恩而开放,是兴而兼比的写法。月亮,对于人们来说,本无远近、高低之分,这里偏说“未央前殿月轮高”,因为那里是新人受宠的地方,是这个失宠者心向往之而不得近的所在,所以她只觉得月是彼处高,尽管无理,但却有情。

后两句写新人的由来和她受宠的具体情状。卫子夫原为平阳公主的歌女,因妙丽善舞,被汉武帝看中,召入宫中,大得宠幸。“新承宠”一句,即就此而发。为了具体说明新人的受宠,第四句选取了一个典型的细节。露井桃开,可知已是春暖时节,但宠意正浓的皇帝犹恐帘外春寒,所以特赐锦袍,见出其过分的关心。通过这一细节描写,新人受宠之深,显而易见。另外,由“新承宠”三字,人们自然会联想起那个刚刚失宠的旧人,此时此刻,她可能正站在月光如水的幽宫檐下,遥望未央殿,耳听新人的歌舞嬉戏之声而黯然神伤,其孤寂、愁惨、怨悱之情状,更是可想而知的了。正是因为有见于此,前人评论此诗,多认为是诗人代失宠的旧人抒发妒嫉、怨恨之情的。王尧衢《古唐诗合解》云:“不寒而寒,赐非所赐,失宠者思得宠者之荣,而愈加愁恨,故有此词也。”这些说法,尽管不为无见,但此诗的旨义乃叙春宫中未承宠幸的宫人的怨思,从而讽刺皇帝沉溺声色,喜新厌旧。这种似此实彼、言近旨远的艺术手法,正体现出王昌龄七绝诗“深情幽怨,意旨微茫,令人测之无端,玩之不尽”的特色。

王昌龄古诗词选录(汇编4篇)【篇4】

王昌龄《相和歌辞。采莲曲三首》原文

吴姬越艳楚王妃,争弄莲舟水湿衣。

来时浦口花迎入,采罢江头月送归。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越女作桂舟,还将桂为楫。湖上水渺漫,清江初可涉。

摘取芙蓉花,莫摘芙蓉叶。将归问夫婿,颜色何如妾。

zb258.com其他人还在看

刘禹锡诗词选录汇编5篇


探索由作文5000网为您整理的“刘禹锡诗词选录”文学作品,建议你收藏本页和本站,以便后续阅读。中华文化光辉灿烂,在我国悠久的人文历史中出现过许多优秀的诗人。为了开阔我们的眼界,我们可以欣赏学习古诗词,它是传统文化的载体,是我们文化遗产中非常珍贵的一部分。

刘禹锡诗词选录 篇1

刘禹锡:《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全文赏析

铭是古代一种刻于金石上的押韵文体,多用于歌功颂德与警戒自己。明白了铭的意思,也就明白了题意,作者托物言志,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的不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一中心,实际上也就是借陋室之名行歌颂道德品质之实,表达出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陋室铭》即开篇以山水起兴,水可以不在深,只要有了仙龙就可以出名,那么居处虽然简陋,却因主人的有“德”而“馨”,也就是说陋室因为有道德品质高尚的人存在当然也能出名,声名远播,刻金石以记之。山水的平凡因仙龙而生灵秀,那么陋室当然也可借道德品质高尚之士播洒芬芳。此种借力打力之技,实为绝妙,也可谓作者匠心独具。特别是以仙龙点睛山水,构思奇妙。“斯是陋室,唯吾德馨”,由山水仙龙入题,作者笔锋一转,直接切入了主题,看引论铺下了基础。也点出了陋室不陋的原因,其原因是德馨二字。

在此点看出,作者写此随笔是经过反复思考的,绝对不是一时的灵感冲动。绝句可以是灵光乍现,而连接无暇却是平时的功底积累与反复推敲了。4—7句刁难下祭出此文,并将其刻于石上,具有很强烈的针锋相对的性质。从全文的写作手法来看,通篇以“比”的手法一气呵成,而不是烘托。那么“苔痕”和“谈笑”二句究竟在说什么呢? 青苔在石阶上(照样)绿意盎然,野草在荒地里(依然)郁郁青青。言下之意是什么呢?我刘禹锡在哪里都不改本色,我所交往的都是有修养的饱学之士,没有(你们这些)无学之辈。作者以青苔和野草来比喻自己独立的人格,这是气节的写照,是不屈的宣言。

如果说本文的1~3句是一种铺垫,那么4~7句则进入了真正的对抗。作者以诗一般优美的语言展示了自己的铮铮傲骨,同时,也对势利小人进行了无情的鞭挞。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作者借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作类比,引出自己的陋室,及人为自己的楷模,希望自己也能如同他们一样拥有高尚的德操,反映自己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思想,同时暗示了陋室不陋。实际上刘禹锡这样写还有另一层深意,即诸葛亮是闲居卧龙草庐以待明主出山。而扬雄呢?却是淡薄于功名富贵,潜心修学之士,虽官至上品,然他对于官职的起起落落与金钱的淡泊,却是后世的典范。作者引用此二人之意,他想表达的意思是:处变不惊、处危不屈、坚守节操、荣辱从容的意思。既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又想逢明主一展抱负,若无明主,也甘于平淡的那种志向吧。这结合作者官场的起起落落,是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的。

结句引用“孔子云:何陋之有?”,引古人之言,收束全篇,说明陋室“不陋”。表达了他对当时封建礼教的最高道德品质的追求。用圣人肯定的操守来规范要求自己,也许就是刘禹锡对自己的道德品质的最高要求。这样的结句,不说其中的内容是何种意思,但结合题意,却是妙手天成。因为封建礼教是以儒家的道德标准为最高道德标准的,孔圣人的肯定,也就为他道德品质的论注下了最好的定论,论文当有论据,而引孔圣人言作为论据,无疑在当时是最好的论据,充分而不可辩驳。

写作背景

刘禹锡因在任监察御史期间,曾经参加了王叔文的“永贞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革新失败后,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按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可和州知县看人下菜碟,见刘禹锡是从上面贬下来的软柿子,就故意刁难。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无怨言,反而很高兴,还随意写下两句话,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吩咐衙里差役把刘禹锡的住处从县城南门迁到县城北门,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新居位于德胜河边,附近垂柳依依,环境也还可心,刘禹锡仍不计较,并见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那位知县见其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位势利眼的狗官,实在欺人太甚,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刘禹锡诗词选录 篇2

潇湘曲(唐)刘禹锡

斑竹枝,斑竹枝,

泪痕点点寄相思。

楚客欲听瑶瑟怨,

箫湘深夜月明时。

注释

1、斑竹:即湘妃竹。相传舜崩苍梧,娥皇、女英二妃追至,哭啼极哀,泪染于竹,斑斑如泪痕,故谓斑竹。

2、瑶瑟:以美玉妆饰成的瑟。古代之管弦乐器。

评析

潇湘曲借咏斑竹以寄怀古之幽思。深夜月明,潇湘泛舟,诗人触景生情,怀古抒怀。全词哀婉幽怨,思绪缠绵,体现了梦得词的风格特色。

刘禹锡诗词选录 篇3

刘禹锡:《偶作二首》

终朝对尊酒,嗜兴非嗜甘。终日偶众人,纵言不纵谈。

世情闲静见,药性病多谙。寄谢嵇中散,予无甚不堪。

万卷堆床书,学者识其真。万里长江水,征夫渡要津。

养生非但药,悟佛不因人。燕石何须辨,逢时即至珍。

刘禹锡诗词选录 篇4

刘禹锡:《初夏曲三首》

铜壶方促夜,斗柄暂南回。稍嫌单衣重,初怜北户开。

西园花已尽,新月为谁来。

时节过繁华,阴阴千万家。巢禽命子戏,园果坠枝斜。

寂寞孤飞蝶,窥丛觅晚花。

绿水风初暖,青林露早晞。麦陇雉朝雊,桑野人暮归。

百舌悲花尽,平芜来去飞。

刘禹锡诗词选录 篇5

刘禹锡:《华山歌》

洪垆作高山,元气鼓其橐。俄然神功就,峻拔在寥廓。

灵迹露指爪,杀气见棱角。凡木不敢生,神仙聿来托。

天资帝王宅,以我为关钥。能令下国人,一见换神骨。

高山固无限,如此方为岳。丈夫无特达,虽贵犹碌碌。

王昌龄经典诗词选录(集锦5篇)


中华文化丰富多彩,在我国悠久的历史上多次出现过诗歌盛行的时期。它是中华文化的绮丽瑰宝,是富有生命力的文化精髓,诗人有哪些古诗词让您心中触动呢?编辑特意编辑了王昌龄经典诗词选录(集锦5篇)希望能为您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希望你能从中找到有用的句子内容!

王昌龄经典诗词选录(集锦5篇) 篇1

王昌龄《山行入泾州》原文

倦此山路长,停骖问宾御。林峦信回惑,白日落何处。

徙倚望长风,滔滔引归虑。微雨随云收,濛濛傍山去。

西临有边邑,北走尽亭戍。泾水横白烟,州城隐寒树。

所嗟异风俗,已自少情趣。岂伊怀土多,触目忻所遇。

王昌龄经典诗词选录(集锦5篇) 篇2

《何九于客舍集》(作者:王昌龄)唐诗赏析

【作品介绍】

《何九于客舍集》的作者是王昌龄,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41卷第10首。

【原文】

何九于客舍集

作者:唐·王昌龄

客有住桂阳,亦如巢林鸟。

罍觞且终宴,功业会未了。

山月空霁时,江明高楼晓。

门前泊舟楫,行次入松筱。

此意投赠君,沧波风袅袅。

【注释】

①巢林鸟:语本《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这时比喻何九暂栖桂阳。

②罍觞:罍、觞均为古代酒器。这里指饮酒。

③霏:本指雨止,后凡雨雪止、云雾散,皆谓之雾。这里指夜雾散。

④松筱:松竹之林。

⑤风:全诗校:“一作空。”袅袅:形容微风吹拂的样子。

王昌龄经典诗词选录(集锦5篇) 篇3

王昌龄《江上闻笛》原文

横笛怨江月,扁舟何处寻。声长楚山外,曲绕胡关深。

相去万馀里,遥传此夜心。寥寥浦溆寒,响尽惟幽林。

不知谁家子,复奏邯郸音。水客皆拥棹,空霜遂盈襟。

羸马望北走,迁人悲越吟。何当边草白,旌节陇城阴。

王昌龄经典诗词选录(集锦5篇) 篇4

王昌龄最擅长的是什么:历史秘闻故事

王昌龄最擅长的是什么

王昌龄是我国唐朝时期最为著名的一位诗人,在王昌龄的一生当中,写下了许许多多的诗篇。那么,王昌龄最擅长的是哪种文体呢?

王昌龄石像照

在我国的《全唐诗》当中,给予了王昌龄极高的评价。我们都知道,李白可以说在我国唐宋时期的诗人当中,成就绝对是最高的一位诗人,被后人赞誉为“诗仙”。而在《全唐诗》当中,将王昌龄与李白并列,王昌龄被冠以“七绝圣手”的称号。由此我们可以知道,王昌龄最擅长的文体便是七绝,并且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除了在《全唐诗》当中,王昌龄最擅长的七绝被人们称赞之外,在殷璠的《河岳英灵集》当中,更是将王昌龄所写下的诸多七绝边塞诗成为王昌龄的风骨的代表。所以,王昌龄写下的七绝诗,有很多都受到了人们的追捧。

在王昌龄写下的众多塞外七绝诗当中,最为人所熟悉的就是《从军行》。在《从军行》当中,王昌龄将国家西部的玉门关战场进行了描写,将玉门关的环境以及玉门关所发生的诸多战事都细腻的描绘了出来。并且还留下了“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一千古名句,深受后世推崇。

王昌龄所留下来的诗当中,除了有王昌龄最擅长的七言绝句,还有很多的七言律诗。《塞下曲》就是王昌龄的七言律诗的代表作,将塞外战争的残酷彻底展现出来,表达了王昌龄的非战思想。

王昌龄生平介绍

盛唐著名的爱国诗人王昌龄,一生浮沉官场,郁郁不得志,终于安史之乱中与世长辞。他一生清廉自守,光明磊落,虽于政治领域没多大建树,却难得有一颗忧国忧民之心。在他有生之年,创作了大量反映边关将士保家卫国、思念故乡的边塞诗作,其中尤以七绝见长,因而王昌龄在唐代诗坛上享有极其崇高的地位,被誉为“七绝圣手”,他生前所创作的伟大诗篇,也广为流传,为后人所铭记。

王昌龄画像

少年时期的王昌龄家境贫寒,是一位苦读考上进士的寒门学子,在潜规则横行的中国封建社会,朝中无人的王昌龄,其仕途之坎坷,可想而知。直到而立之年,王昌龄才得以跻身官场。初时只得出任秘书省校书郎,后又中凭借其出众的才学升任博学宏辞,之后又辗转改任汜水县尉,然而很快因事遭到帝王贬斥,于是不得已迁任江宁丞,度过了一段孤独寂寥的岁月。

在这期间,王昌龄从未改变其光明磊落的品格操守与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除了饱览江南的风景名胜之外,还十分热衷于诗词创作。据史书记载,王昌龄与盛唐时代数之不尽的诗坛名家都私交甚好,其中,与李白、孟浩然、岑参等大诗人的来往尤其频繁。岑参曾手书《送王大昌龄赴江宁》一诗,赠与王昌龄,以表达二人深厚的友情,一度被传为佳话。王昌龄的诗文笔细腻生动,意境大气悠远,既有以壮写悲的边塞之作,又有哀婉幽怨的深宫寄语,可以说在盛唐的历史上,他是一位别具的家国情怀的诗人。

诗人王昌龄是哪个朝代的

王昌龄是我国著名的边塞诗人,那王昌龄是哪个朝代的呢?他身处于盛唐时期,是唐朝人。由于王昌龄有很高的才能,因此被人们称为“七绝圣手”、“诗家天子”。此外,王昌龄还和诗仙李白结下了很深厚的友谊,两人被清朝的沈德潜认为是自古以来,七言绝句造诣最高的诗人。

王昌龄画像

众所周知,唐朝是一个十分富饶并且十分的重视知识的一个朝代。在唐朝时期出现了诸多的诗人,例如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等等,王昌龄也是唐朝极为著名的诗人。由于王昌龄处于盛唐时期,王昌龄所写的诗大多是比较的豪放与激进。但是,唐朝也经常面临着外敌的入侵,边境战事不断。所以,王昌龄也写下了诸多表达自己想要去到战场之上,保家卫国的著名诗篇。

在王昌龄所写下的边塞诗词当中,最为著名的就是《从军行》。《从军行》这首诗当中,最为著名的一句诗就是:“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表达了王昌龄一心想要报效国家,要将外敌感触祖国,保卫人民百姓的生活,避免人民百姓遭受外敌的践踏与凌辱。

在唐朝时期,文人都有很高的地位,而王昌龄是哪个朝代的呢?正是唐朝的。他作为一代文学家,自然也受到了朝廷的重视,入朝为官。王昌龄最早是担任秘书省教书郎,然后又成为了汜水尉,官阶不断的上升。之后更是成为了江宁丞,深受唐朝统治者的信任,为国家和百姓做出了很多的贡献。

塞下曲王昌龄说的是什么事情

王昌龄的著名诗篇《塞下曲》原文一共有四段,其中最为著名的是第二段:“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塞下曲诗画图

而《塞下曲》第二段的译文是:前者战马去饮水,然后渡过了大河,河里的水寒冷似冰,秋风瑟瑟,如刀剑般吹着人的脸。在广袤的战场之上,夕阳仍旧没有落下,在昏暗的天地间,可以隐隐约约看见远方的临洮。当初在长城的一战,人们都说守卫长城的战士士气十分的高涨,意气风发。而自古以来,这都是弥漫着黄沙,在杂草丛生的野地上,遍地都是森森白骨。

在《塞下曲》的第二段当中,前四句是描写晚秋时节,在塞外战场上,黄沙与落日相互映衬的荒凉景象。而后四句则是描写了长城一代,作为战事最为频繁的一个地方,满地都是荒草,显得十分的荒凉,没有生机,有的只是满地的白骨。

《塞下曲》王昌龄这首诗是众多描写战场的诗篇之一,在《塞下曲》当中,王昌龄将战争的残酷性描述得淋漓尽致。在边塞地区,最少不了的就是战争。有数不尽的战士将自己的鲜血与头颅留在了边塞,只为保家卫国。避免国家受到入侵者的进犯,人民百姓遭受入侵者的凌辱。《塞下曲》王昌龄通过这一首诗,将自己的非战思想表述出来,呼吁大家一起来追求和平,避免战事的发生。

王昌龄的爱国诗分享

说起盛唐诗人王昌龄的爱国诗,最脍炙人口的当属那首著名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短短二十八个字,描绘出一幅意境壮阔的边塞风光,亦写尽了边关将士保家卫国,无私无畏的壮志豪情,无愧为盛唐边塞七绝诗中的旷世佳作。

王昌龄诗

王昌龄一生清廉自守,常怀忧国忧民之心。在他有生之年致力于诗词创作,留下数之不尽的传世名篇,被后世誉为“七绝圣手”,在盛唐的诗坛上有着极其崇高的地位。王昌龄的诗对后世影响非常深远,笔者犹记学生时代的语文课本上收录过不少他的塞外诗篇,其中有一首《从军行》令人印象十分深刻。“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字里行间,写尽了塞外边关将士为国征战沙场的英勇气概,同时也反映了作者本人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真实心境,为当时社会生活的写照。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盛极一时的大唐国运霎那间急转直下。朝廷政局动摇,百姓顿时陷入水深火热的境地。一代爱国诗人王昌龄也未能躲过这场浩劫,于辗转返回家乡的途中,被亳州刺史闾丘晓扣押杀害,享年59岁,从此,气势雄浑的边塞诗作顿成绝唱,而王昌龄的生平事迹,也与他的生命一样,在浩如烟海的历史长河中渐行渐远……

王昌龄代表作介绍

王昌龄作为我国著名的诗人,写下许许多多著名的诗篇,流传后世。王昌龄在七言绝句的创作上有很高的成就,被人们称为“七绝圣手”。而王昌龄代表作有很多,其中最为出名的就是《从军行》和《塞下曲》。

王昌龄画照

《从军行》有很多首,其中最为出名的就是第一首:“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其中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是这一首七言绝句当中的千古名句,受到了后世的推崇与赞扬。

《从军行》这首绝句是年轻时的王昌龄所写下的,表达了王昌龄想要投笔从戎,去到沙场上面杀敌立功,从而成就一番事业的理想与抱负。你也正是因为王昌龄所写下的《从军行》,使得很多的爱国男儿纷纷赶往战场,保家卫国,建功立业。

《塞下曲》之所以能够成为王昌龄代表作,不仅仅是因为《塞下曲》当中所使用的词语与手法非常的绝妙,更是因为《塞下曲》当中所表达的感情,容易使人产生共鸣。

《塞下曲》是中老年时期的王昌龄所写下的,在《塞下曲》当中,多描绘战场的残酷,以及战争给士兵的家人所带来的种种痛苦。主要是表达了王昌龄的非战思想,让人们可以尽早的化干戈为玉帛,避免战争给人们带来更多的伤害。由此可以看出,王昌龄不仅仅拥有才能,更拥有一颗博爱之心。

王昌龄经典诗词选录(集锦5篇) 篇5

《从军行(其四)》王昌龄唐诗鉴赏

【原文】

从军行七首⑴

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⑿,孤城遥望玉门关⒀。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⒁。

【注释】

⑴从军行: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多是反映军旅辛苦生活的。

⑿青海:指青海湖,在今青海省。唐朝大将哥舒翰筑城于此,置神威军戍守。长云:层层浓云。雪山:即祁连山,山巅终年积雪,故云。

⒀孤城:即玉门关。玉门关:汉置边关名,在今甘肃敦煌西。一作“雁门关”。

⒁破:一作“斩”。楼兰:汉时西域国名,即鄯善国,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一带。西汉时楼兰国王与匈奴勾通,屡次杀害汉朝通西域的使臣。此处泛指唐西北地区常常侵扰边境的少数民族政权。终不还:一作“竟不还”。

【白话译文】

青海湖上蒸腾而起的漫漫云雾,遮暗了整个祁连山,远远地可以望见玉门关那座孤城。黄沙万里,频繁的战斗磨穿了战士们身上的铠甲,不将敌人打败绝不回还。

【赏析】

唐代边塞诗的读者,往往因为诗中所涉及的地名古今杂举、空间悬隔而感到困惑。怀疑作者不谙地理,因而不求甚解者有之,曲为之解者亦有之。这第四首诗就有这种情形。

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廷伸的祁连山脉。青海与玉门关东西相距数千里,却同在一幅画面上出现,于是对这两句就有种种不同的解说。有的说,上句是向前极目,下句是回望故乡。这很奇怪。青海、雪山在前,玉门关在后,则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乡该是玉门关西的西域,那不是汉兵,倒成胡兵了。另一说,次句即“孤城玉门关遥望”之倒文,而遥望的对象则是“青海长云暗雪山”,这里存在两种误解:一是把“遥望”解为“遥看”,二是把对西北边陲地区的概括描写误解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见,而前一种误解即因后一种误解而生。

一、二两句,不妨设想成次第展现的广阔地域的画面: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温;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廷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之所以特别提及青海与玉关,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护河西走廊。“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西拒吐蕃,北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这两个方向的强敌,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画面上出现青海与玉关。与其说,这是将士望中所见,不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三四两句之间,显然有转折,二句形成鲜明对照。“黄沙”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整个形象给人的实际感受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的。因此末句并非嗟叹归家无日,而是在深深意识到战争的艰苦、长期的基础上所发出的更坚定、深沉的誓言,盛唐优秀边塞诗的一个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此篇就是一个显例。可以说,三四两句这种不是空洞肤浅的抒情,正需要有一二两句那种含蕴丰富的大处落墨的环境描写。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是王昌龄绝句的一个突出优点,这在此篇中也有明显的体现。

刘禹锡诗词选录通用4篇


如果你想了解有关“刘禹锡诗词选录通用4篇”方面的信息本站可以帮助你。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在我国悠久的人文历史中出现过许多优秀的诗人。为了丰富我们的文化知识,我们可以赏析解读古诗词,它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一种体现民族文化精神的艺术形式。欢迎你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助益!

刘禹锡诗词选录通用4篇(篇1)

刘禹锡:《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山水色 一作:山水翠)

全文赏析

诗中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微波不兴,平静秀美,分外怡人。诗人飞驰想像,以清新的笔调,生动地描绘出洞庭湖水宁静、祥和的朦胧美,勾画出一幅美丽的洞庭山水图。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也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诗从一个“望”字着眼,“水月交融”、“湖平如镜”,是近望所见;“洞庭山水”、“犹如青螺”,是遥望所得。虽都是写望中景象,差异却显而易见。近景美妙、别致;远景迷潆、奇丽。潭面如镜,湖水如盘,君山如螺。银盘与青螺相映,明月与湖光互衬,更觉情景相容、相得益彰。诗人笔下的君山犹如镶嵌在明镜洞庭湖上一颗精美绝伦的翡翠,令人美不胜收。其用词也极精到。

首句描写澄彻空明的湖水与素月青光交相辉映,俨如琼田玉鉴,是一派空灵、缥缈、宁静、和谐的境界。表现出天水一色,玉字无尘的融和画面。“和”字下得工炼,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融和的画境。而且,似乎还把一种水国之夜的节奏——演漾的月光与湖水吞吐的韵律,传达给读者了。

第二句描绘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宛如未经磨拭的铜镜。“镜未磨”三字十分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安宁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因为只有“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两相协调。否则,湖面狂风怒号,浊浪排空,湖光和秋月便无法辉映成趣,也就无有“两相和”可言了。

第三、四句诗人的视线从广阔的湖光月色的整体画面集中到君山一点。在皓月银辉之下,洞庭山愈显青翠,洞庭水愈显清澈,山水浑然一体,望去如同一只雕镂透剔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诗人笔下秋月之中的洞庭山水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美术珍品,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白银盘里一青螺”,真是匪夷所思的妙句。此句的擅胜之处,不止表现在设譬的精警上,还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寄托了诗人高卓清奇的情致。在诗人眼里,千里洞庭不过是妆楼奁镜、案上杯盘而已。举重若轻,自然凑泊,毫无矜气作色之态,这是十分难得的。把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得这样亲切,把湖山的景物描写得这样高旷清超,这正是诗人性格、情操和美学趣味的反映。没有荡思八极、纳须弥于芥子的气魄,没有振衣千仞、涅而不缁的襟抱,极富有浪漫色彩的奇思壮采。

写作背景

《望洞庭》作于长庆四年(824年)秋。刘禹锡在《历阳书事七十韵》序中称:“长庆四年八月,予自夔州刺史转历阳(和州),浮岷江,观洞庭,历夏口,涉浔阳而东。”刘禹锡贬逐南荒,二十年间去来洞庭,据文献可考的约有六次。其中只有转任和州这一次,是在秋天。而此诗则是这次行脚的生动纪录。

刘禹锡诗词选录通用4篇(篇2)

刘禹锡:《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全文赏析

《乌衣巷》这是唐朝诗人 刘禹锡感慨藏而不露,寄物咏怀的名篇,是组诗《金陵五题》中的一篇。诗人当时还没到过金陵,始终对这个六朝古都怀着憧憬,正好有友人将自己写的五首咏金陵古迹诗给他看,他便乘兴和了五首。乌衣巷原是六朝贵族居住的地方,最为繁华,如今有名的朱雀桥边竟长满野草,乌衣巷口也不见车马出入,只有夕阳斜照在昔日的深墙上。

这是一首怀古诗。凭吊东晋时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岸的乌衣巷的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荒凉残照。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以燕栖旧巢唤起人们想象,含而不露;以“野草花”、“夕阳斜”涂抹背景,美而不俗。语虽极浅,味却无限。

施补华的《岘佣说诗》评这首诗的三、四句时说:“若作燕子他去,便呆。盖燕子仍入此堂,王谢零落,已化作寻常百姓矣。如此则感慨无穷,用笔极曲。本诗感慨藏而不露,寄物咏怀的名篇,是组诗《金陵五题》中的一篇。

首句“朱雀桥边野草花”,朱雀桥横跨南京秦淮河上,是由市中心通往乌衣巷的必经之路。桥同河南岸的乌衣巷,不仅地点相邻,历史上也有瓜葛。东晋时,乌衣巷是高门土族的聚居区,开国元勋王导和指挥淝水之战的谢安都住在这里。旧日桥上装饰着两只铜雀的重楼,就是谢安所建。在字面上,朱雀桥又同乌衣巷偶对天成。用朱雀桥来勾画乌衣巷的环境,既符合地理的真实,又能造成对仗的美感,还可以唤起有关的历史联想,是“一石三鸟”的选择。句中引人注目的是桥边丛生的野草和野花。草长花开,表明时当春季。“草花”前面按上一个“野”字,这就给景色增添了荒僻的气象。再加上这些野草野花是滋蔓在一向行旅繁忙的朱雀桥畔,这就使我们想到其中可能包含深意。

记得作者在“万户千门成野草”(《台城》)的诗句中,就曾用“野草”象征衰败。现在,在这首诗中,这样突出“野草花”,不正是表明,昔日车水马龙的朱雀桥,今天已经荒凉冷落了吗!

第二句“乌衣巷口夕阳斜”,表现出乌衣巷不仅是映衬在败落凄凉的古桥的背景之下,而且还呈现在斜阳的残照之中。句中作“斜照”解的“斜”字,同上句中作“开花”解的“花”字相对应,全用作动词,它们都写出了景物的动态。“夕阳”,这西下的落日,再点上一个“斜”字,便突出了日薄西山的惨淡情景。本来,鼎盛时代的乌衣巷口,应该是衣冠来往、车马喧阗的。而现在,作者却用一抹斜晖,使乌衣巷完全笼罩在寂寥、惨淡的氛围之中。

经过环境的烘托、气氛的渲染之后,按说,似乎该转入正面描写乌衣巷的变化,抒发作者的感慨了。但作者没有采用过于浅露的写法,诸如,“乌衣巷在何人住,回首令人忆谢家”(孙元宴《咏乌衣巷》)、“无处可寻王谢宅,落花啼鸟秣陵春”(无名氏)之类;而是继续借助对景物的描绘,写出了脍炙人口的名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他出人意料地忽然把笔触转向了乌衣巷上空正在就巢的飞燕,让人们沿着燕子飞行的去向去辨认,如今的乌衣巷里已经居住着普通的百姓人家了。

为了使读者明白无误地领会诗人的意图,作者特地指出,而今这些飞入普通老百姓家筑巢的燕子,以往却是栖息在王导、谢安两家权门高大厅堂的檐檩之上的旧燕。“旧时”两个字,赋予燕子以历史见证人的身份。“寻常”两个字,又特别强调了今日的老百姓是多么不同于往昔。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听到作者对这一变化发出的沧海桑田的无限感慨。飞燕形象的设计,好像信手拈来,实际上凝聚着作者的艺术匠心和丰富的想象力。晋傅咸《燕赋序》说:“有言燕今年巢在此,明年故复来者。其将逝,剪爪识之。其后果至焉。”当然生活中,即使是寿命极长的燕子也不可能是四百年前“王谢堂前”的老燕。但是作者抓住了燕子作为候鸟有栖息旧巢的特点,这就足以唤起读者的想象,暗示出乌衣巷昔日的繁荣,起到了突出今昔对比的作用。《乌衣巷》在艺术表现上集中描绘乌衣巷的现况;对它的过去,仅仅巧妙地略加暗示。诗人的感慨更是藏而不露,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因此它虽然景物寻常,语言浅显,却有一种蕴藉含蓄之美,使人读起来余味无穷。

这首诗写诗人对盛衰兴败的深沉感慨。朱雀桥和乌衣巷依然如故,但野草丛生,夕阳已斜。荒凉的景象,已经暗含了诗人对荣枯兴衰的敏感体验。后二句藉燕子的栖巢,表达作者对世事沧桑、盛衰变化的慨叹,用笔尤为曲折。此诗为刘禹锡著名的咏史诗《金陵五题》中的第二首。

刘禹锡诗词选录通用4篇(篇3)

刘禹锡:《武昌老人说笛歌》

武昌老人七十馀,手把庾令相问书。自言少小学吹笛,

早事曹王曾赏激。往年镇戍到蕲州,楚山萧萧笛竹秋。

当时买材恣搜索,典却身上乌貂裘。古苔苍苍封老节,

石上孤生饱风雪。商声五音随指发,水中龙应行云绝。

曾将黄鹤楼上吹,一声占尽秋江月。如今老去语尤迟,

音韵高低耳不知。气力已微心尚在,时时一曲梦中吹。

刘禹锡诗词选录通用4篇(篇4)

刘禹锡:《鹤叹二首》

寂寞一双鹤,主人在西京。故巢吴苑树,深院洛阳城。

徐引竹间步,远含云外情。谁怜好风月,邻舍夜吹笙。

丹顶宜承日,霜翎不染泥。爱池能久立,看月未成栖。

一院春草长,三山归路迷。主人朝谒早,贪养汝南鸡。

《诗经》经典诗词选录(集锦4篇)


诗人有哪些优秀的古诗词让您无法忘怀呢?中华文化兼容并蓄,在我国悠久的历史上多次出现过诗歌盛行的时期。为了增强我们的知识储备,我们可以赏析解读古诗词,它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之根,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以下的句子 “《诗经》经典诗词选录(集锦4篇)”是我们特意为您准备的,请阅读,或许对你有所帮助!

《诗经》经典诗词选录(集锦4篇)【篇1】

天保

天保定尔,亦孔之固。俾尔单厚,何福不除?俾尔多益,以莫不庶。

天保定尔,俾尔戬穀。罄无不宜,受天百禄。降尔遐福,维日不足。

天保定尔,以莫不兴。如山如阜,如冈如陵,如川之方至,以莫不增。

吉蠲为饎,是用孝享。禴祠烝尝,于公先王。君曰:卜尔,万寿无疆。

神之吊矣,诒尔多福。民之质矣,日用饮食。群黎百姓,遍为尔德。

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

【注释】

保定:保护安定。

俾〔bǐ〕尔单厚:俾,使。单厚,丰厚,充裕。

除:授予,给予。一说开启。

庶:众多。

戬谷〔jiǎn〕:福禄。戬,幸福,吉祥。

罄:尽,所有。

遐福:久远之福。

维:通惟,惟恐。

阜〔f〕:土山。

增:指农作物增收。

吉蠲〔juān〕为饎〔xī〕:吉蠲,谓祭祀前选择吉日,斋戒沐浴。饎,熟食。

孝享:祭祀。

礿〔yu〕祠烝〔zhēng〕尝:皆周代祭礼名,春曰祠,夏曰礿,秋曰尝,冬曰烝。

公:先公,周之远祖。

君:此指代表周代先君受祭之人。

卜:赐予,给予。

吊:将临。

诒〔y〕:赠与,给与。

质:成功,平定。一说质朴。

群黎:万民,百姓。

为:效法。一说通化,感化。

恒〔gēng〕:通縆,弦,指月到上弦。

南山:终南山。

骞〔qiān〕:破损,亏损。

或:语气助词,无实义。一说读y,指国家。

【翻译】

上天保佑你安定,也使江山甚稳固。使你丰厚又充裕,什么福分不赐予?使你获得许多益,没有哪样不盛繁。上天保佑你安定,使你得到福和禄。一切没有不合宜,接受上天百恩禄。降予你久远之福,唯恐日用有不足。上天保佑你安定,没有何事不振兴。天恩如山如土阜,如同山冈如丘陵。如同河水刚到来,作物无不增收成。斋戒沐浴择吉日,以此准备行祭礼。礿祠烝尝四时祭,是为先公及先王。先君说赐福给你,千秋万代寿无尽。神灵受祭已降临,赐给你许多福分。治理人民既功成,日用饮食全都有。普天之下众百姓,普遍仿效你美德。如同月亮到上弦,如同太阳之高升。如同南山寿恒久,不会亏损不崩塌。如同松柏常郁茂,无不承续延久祚。

【解读】

《天保》是一首为君王祝福和祈愿的诗。《毛诗序》定此诗主旨为下报上也,谓君能下下以成其政,臣能归美以报其上焉。今人赵逵夫则考定此是召公致政于宣王之时祝贺宣王亲政之诗。

本诗共分六章,每章六句。前三章皆以天保定尔起句,且连用三个比喻,承载着诗人对天降厚福以使国家太平、人民富足的殷切希望。四、五两章叙写的是王室的祭礼,这是上古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诗人除了写祈请历代先祖降福庇佑,还写到对黎民百姓的德化之事。末章为全诗总结,通过日、月、南山、松柏这几个具有相对恒久性的事物,表达了对王业千古、国祚永传的真诚祝祈。

《诗经》经典诗词选录(集锦4篇)【篇2】

丝衣

丝衣其紑,载弁俅俅。自堂徂基,自羊徂牛,鼐鼎及鼒,兕觥其觩。旨酒思柔。不吴不敖,胡考之休。

【注释】

丝衣其紑〔fu〕:丝衣,祭服。紑,色泽鲜明。

俅俅〔qi〕:恭顺貌。

基:门塾之基。

鼐〔ni〕鼎及鼒〔zī〕:鼐,大鼎。鼒,口小的鼎。

觓〔qi〕:兽角弯曲貌。

不吴不敖:吴,喧哗。敖,通傲,傲慢。

【翻译】

祭服色泽很鲜明,头戴弁冠显恭顺。从那厅堂去门塾,从那羊圈到牛圈。大鼎小鼎全都有,兕觥兽角状弯曲,美酒口味很柔和。不喧哗也不傲慢,寿命长久享安康。

【解读】

《毛诗序》指《丝衣》的主旨为绎宾尸也,绎和宾尸都为祭祀名。按照周礼,卿大夫参加之祭称宾尸,与正祭同日;天子诸侯参加的次日之祭则称绎。本诗共一章九句,诗人从祭祀所着的衣冠写起,继而写到祭祀的场所和准备的牺牲。此后诗人还写到盛装熟牲的鼎鼐和斟满美酒的酒器,并发出不喧哗傲慢的告诫和福寿绵延的祝祈,展现了一次完满顺利的宗庙祭祀流程。

《诗经》经典诗词选录(集锦4篇)【篇3】

木瓜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注释】

木瓜: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果实长椭圆形,色黄而香,味酸涩,经蒸煮或蜜渍后供食用,可入药。

琼琚〔jū〕:精美的玉佩。

匪〔fēi〕:假借为非,后同。

木桃:即樝子,毛叶木瓜的果实,比木瓜小,味酸涩,可入药。

琼瑶:美玉。

木李:即榠樝,又名木梨,果实似木瓜,味酸涩,可入药。

琼玖〔jiǔ〕:琼、玖皆美玉名,泛指美玉。

【翻译】

你将木瓜投予我,我拿琼琚作回报。并非以此为酬偿,只愿你我永交好。你将木桃投予我,我拿琼瑶作回报。并非以此为酬偿,只愿你我永交好。你将木李投予我,我拿琼玖作回报。并非以此为酬偿,只愿你我永交好。

【解读】

《木瓜》是《诗经》中知名度颇高的一首诗,历来为人传诵,然而对其诗旨的解读,古今却有许多分歧。主要的观点有三派:一派以《毛诗序》为代表,认为此诗创作背景是卫国为狄人所灭,齐桓公对徙居漕邑的卫移民以物资及军事上的援助,此诗正是卫国人对齐桓公欲厚报之的思怀赞美之作。另一派以《三家诗》中的《鲁诗》为代表,认为此诗为臣子对君王思报礼而作。还有一派以朱熹《诗集传》为代表,提出了男女相赠答之词之说,这一说法多受现当代学者的支持。

全诗共有三章,每章四句,全用叠章手法。三章除了投报之物变易,其余均只字未变,保持了形式上的高度一致性。诗中写对方三次投予自己水果,而自己却报以美玉,所回报之物与所受赠之物的价值相差极大,体现的是古人相知相交的一种崇高情谊。你送我的东西虽然微渺,但于我而言象征着礼轻情意重,所以我要以珍贵之物作为馈赠,以表达我对你的深情厚谊。在这里,所赠之物是什么不再重要,它只作为情感沟通的一个载体或桥梁存在,而彼此双方心有灵犀、心心相印的那份契合早已超越了一切形式。所以诗人三次强调匪报也,表明礼物的交换不是简单的价值酬偿,而是代表着对双方永以为好的美好祝福和期冀,使投报的内涵得以延展,而全诗的境界也得到升华。

本诗用语清新隽永,韵律圆润优美,读来有如余香盈齿,缕缕不绝。诗作的意涵也逐渐演变为后世礼尚往来的文化精神,被普遍应用于臣子忠心念报君主爱人相守坚贞不渝友人馈赠礼轻情重等方面,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

《诗经》经典诗词选录(集锦4篇)【篇4】

敬之

敬之敬之,天维显思,命不易哉。无曰高高在上,陟降厥士,日监在兹。维予小子,不聪敬止。日就月将,学有缉熙于光明。佛时仔肩,示我显德行。

【注释】

士:庶士。一说通事。

监:监察。

聪:通达。一说听从。

日就月将:就,成就。将,行持。

佛〔b〕时仔肩:通弼,辅助。时,通是。仔肩,责任,任务。

【翻译】

恭敬啊恭敬啊,上天光明显赫,天命常存不变!天帝高高在上,或升或降庶士,日日在此监察。我这年幼小儿,不能通达敬义。日月行持有成,学问大放光明。助我担负责任,示我显耀德行。

【解读】

在《敬之》这首诗中,成王已经从一位幼小孱弱的新王逐步成长为成熟稳重的执政者。《毛诗序》云此诗乃:群臣进戒嗣王也。

全诗共一章十二句,诗中反映了成王对天命的尊崇和奉行,也体现了他善于自省、勤勉求学和修身进德的贤良风范,再加上群臣的归心辅弼,可见成王执政已取得基本的自信和权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