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5000网

王勃古诗词

发表时间:2023-07-24

王勃古诗词推荐(4篇)。

那么诗人有哪些古诗词值得一读呢?中华文化连绵不绝,在我国悠久的历史上多次出现过诗歌盛行的时期。为了增强我们的思想底蕴,我们可以欣赏学习古诗词,它凝聚着无数前人的思想和心血,是富有生命力的文化精髓,编辑特别从网络上整理了王勃古诗词,还请你收藏本页句子以便后续阅读!

王勃古诗词 篇1

《滕王阁》王勃唐诗鉴赏

【作品介绍】

《滕王阁诗》是唐代文学家王勃的诗作,原附于《滕王阁序》后,序末“四韵俱成”一句中的“四韵”即指此诗。此诗第一句点出了滕王阁的形势;第二句遥想当年兴建此阁的滕王坐着鸾铃马车来到阁上举行豪华繁盛的宴会的情景;第三、四句紧承第二句,写画栋飞上了南浦的云,珠帘卷入了西山的雨,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既写出了滕王阁居高临远之势,又写出了滕王阁如今冷落寂寞的情形。全诗融情于景,寄慨遥深,以凝练、含蓄的文字概括了序的内容,气度高远,境界宏大,与《滕王阁序》真可谓双璧同辉,相得益彰。

【原文】

滕王阁诗⑴

滕王高阁临江渚⑵,佩玉鸣鸾罢歌舞⑶。

画栋朝飞南浦云⑷,珠帘暮卷西山雨⑸。

闲云潭影日悠悠⑹,物换星移几度秋⑺。

阁中帝子今何在⑻?槛外长江空自流⑼。

【注释】

⑴滕王阁:故址在今江西南昌赣江之滨,江南三大名楼之一。

⑵江:指赣江。渚:江中小洲。

⑶佩玉鸣鸾:身上佩戴的玉饰、响铃。

⑷南浦:地名,在南昌市西南。浦:水边或河流入海的地方(多用于地名)。

⑸西山:南昌名胜,一名南昌山、厌原山、洪崖山。

⑹日悠悠:每日无拘无束地游荡。

⑺物换星移:形容时代的变迁、万物的更替。物:四季的景物。

⑻帝子:指滕王李元婴。

⑼槛:栏杆。

【白话译文】

滕王阁在赣江的北岸巍然高矗,佩玉无声鸾铃寂寂停止了歌舞。

早晨画栋掠过南浦飞来的轻云,傍晚珠帘卷起西山阴沉的烟雨。

潭中白云的倒影每日悠然浮荡,时光推移景物变化已数个春秋。

修建这滕王阁的帝子今在何处?只有那栏杆外的长江空自东流。

【创作背景】

滕王阁为江南名楼,建于唐朝繁盛时期,为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所建,因滕王李元婴得名,故址在今江西南昌赣江边新建西章江门上,俯视远望,视野均极开阔。李元婴是唐高祖李渊的幼子,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骄奢淫逸,品行不端,毫无政绩可言。但他精通歌舞,善画蝴蝶,很有艺术才情。他修建滕王阁,也是为了歌舞享乐的需要。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诗人王勃远道去交趾(今越南)探父,途经洪州(今江西南昌),参与阎都督宴会,即席作《滕王阁序》,序末附这首凝炼、含蓄的诗篇,概括了序的内容。

【赏析】

此诗第一句开门见山,用质朴苍老的笔法,点出了滕王阁的形势。滕王阁下临赣江,可以远望,可以俯视,下文的“南浦”、“西山”、“闲云”、“潭影”和“槛外长江”都从第一句“高阁临江渚”生发出来。滕王阁的形势是如此之好,但如今阁中无人来游赏。想当年建阁的滕王已经死去,坐着鸾铃马车,挂着琳琅玉佩,来到阁上,举行宴会,那种豪华的场面,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第一句写空间,第二句写时间,第一句兴致勃勃,第二句意兴阑珊,两两对照。诗人运用“随立随扫”的方法,生发出盛衰无常之意。寥寥两句已把全诗主题包括无余。

三四两句紧承第二句,更加发挥。阁既无人游赏,阁内画栋珠帘当然冷落可怜,只有南浦的云,西山的雨,暮暮朝朝,与它为伴。这两句不但写出滕王阁的寂寞,而且画栋飞上了南浦的云,写出了滕王阁的居高,珠帘卷入了西山的雨,写出了滕王阁的临远,情景交融,寄慨遥深。

至此,诗人的作意已全部包含,但表达方法上,还是比较隐藏而没有点醒写透,所以在前四句用“渚”“舞”“雨”三个比较沉着的韵脚之后,立即转为“悠”“秋”“流”三个漫长柔和的韵脚,利用章节和意义上的配合,在时间方面特别强调,加以发挥,与上半首的偏重空间,有所变化。“闲云”二字有意无意地与上文的“南浦云”衔接,“潭影”二字故意避开了“江”字,而把“江”深化为“潭”。云在天上,潭在地下,一俯一仰,还是在写空间,但接下来用“日悠悠”三字,就立即把空间转入时间,点出了时日的漫长,不是一天两天,而是经年累月,很自然地生出了风物更换季节,星座转移方位的感慨,也很自然地想起了建阁的人而今安在。这里一“几”一“何”,连续发问,表达了紧凑的情绪。最后又从时间转入空间,指出物要换,星要移,帝子要死去,而槛外的长江,却是永恒地东流无尽。“槛”字“江”字回应第一句的高阁临江,神完气足。

这首诗一共只有五十六个字,其中属于空间的有阁、江、栋、帘、云、雨、山、浦、潭影;属于时间的有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今何在,这些词融混在一起,毫无叠床架屋的感觉。主要的原因,是它们都环绕着一个中心──滕王阁,而各自发挥其众星拱月的作用。

唐诗多用实字(即名词),这与喜欢多用虚字(尤其是转折词)的宋诗有着明显的区别。例如,三四两句中,除了“飞”字和“卷”字是动词以外,其余十二个字都是实字,但两个虚字就把十二个实字一齐带动带活了,唐人的善用实字,实而不实,于此可见。

另外,诗的结尾用对偶句法作结,很有特色。一般说来,对偶句多用来放在中段,起铺排的作用。这里用来作结束,而且不像两扇门一样地并列(术语称为扇对),而是一开一合,采取“侧势”,自然流动,不露痕迹,显出了王勃过人的才力。后来杜甫的七言律诗,甚至七言绝句,也时常采用这种手法,如“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罂下九霄”,“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等。可见王勃对唐诗发展的影响。

王勃古诗词 篇2

王勃《别薛华》原文

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

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

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

全文赏析

首联即切题。“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是说送了一程又一程,面前有多少荒寂艰难的路。当友人踽踽独去,沿途问路时,心情是多么的惶惶不安。此联中一个“穷”字、一个“独”字,乃传神之笔:穷路凄凄送挚友,把悲苦的心情,渲染得十分真切。但是,它又不仅仅是作者,也是远行人薛华心情的真实写照,语意双关。[趣祝福 WwW.ZF133.com]

颔联“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紧承上联“穷路”、“问津”而深入一层述说:在这迢迢千里的行程中,惟有一颗悲凉失意的心作伴,这简直会拖垮人生不过百年的孱弱身体。这二句是作者发自肺腑之语。诗人联系自己仕途的坎坷,结合自身的抱负有感而发。所以,诗意就不能仅仅理解为只是在向远行人指出可能会遭受的厄运,其实也是作者在短短的人生道路上所亲身感受到的切肤之痛。

写到这儿,作者觉得意犹未尽,还不足以倾诉心声,更不忍与知音就此分手,于是又说:“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这一方面是同情与劝慰对方,一方面也是用以自慰,大有“涸辙之鲋,相濡以沫”的情意。

但是,离别却又是不可避免的。这样,顺理成章地逼出了尾联“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两句:离开的人,还是留下的人,彼此都会在对方的梦中出现,杜甫《梦李白》的“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便是这个意思。而这篇在诀别之时,断言彼此都将互相入梦,即明说自己怀友之诚,也告诉对方,我亦深知你对我相思之切。“俱是梦中人”的“俱”字,似乎双方对等,而由作者这方面写出,便占得了双倍的分量。

这首诗不同于一般五言律诗多借助景物的描绘或烘托气氛,或抒发感情,而是以叙事直抒胸臆。优美洗练的语言,创造出了生动的形象、鲜明的意境,表达了真挚的情思。“兴象婉然,气骨苍然”,是这首诗的主要艺术特征。诗人采用了“古诗”的传统手法,适当地使用叠字,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王勃古诗词 篇3

《采莲曲》王勃唐诗鉴赏

【作品介绍】

《采莲曲》为唐代诗人王勃所作。是上元二年(675),王勃前往交趾探望父亲王福畤,途经江南时写下的。这首《采莲曲》它的内容充实生动,言辞优美,是一首富于现实主义精神的优秀诗篇。

【原文】

采莲曲(乐府作采莲归)

采莲归,绿水芙蓉衣。

秋风起浪凫雁飞。

桂棹兰桡下长浦,罗裙玉腕轻摇橹。

叶屿花潭极望平,江讴越吹相思苦。

相思苦,佳期不可驻。

塞外征夫犹未还,江南采莲今已暮。

今已暮,采莲花。

渠今那必尽娼家。

官道城南把桑叶,何如江上采莲花。

莲花复莲花,花叶何稠叠。

叶翠本羞眉,花红强如颊。

佳人不在兹,怅望别离时。

牵花怜共蒂,折藕爱连丝。

故情无处所,新物从华滋。

不惜西津交佩解,还羞北海雁书迟。

采莲歌有节,采莲夜未歇。

正逢浩荡江上风,又值徘徊江上月。

徘徊莲浦夜相逢,吴姬越女何丰茸!

共问寒江千里外,征客关山路几重?

【注释】

1、采莲曲:是乐府旧题《江南弄》七曲之一。乐府《清商曲》名。全诗校:“《乐府》作采莲归。”

2、绿水句:意谓绿水之上,长满着芙蓉。曹丕《游宴诗》:“兰芷生兮芙蓉披。”(见《文选》江淹《拟魏文帝游宴诗》李善注引)此用其意。芙蓉,即荷花。衣,意同披,指盖在水面。

3、凫:野鸭。

4、桂棹兰桡:桂和兰都是香木;棹和桡都是拨水的工具,屈原《九歌·湘君》:“桂棹兮兰桡。”棹、桡、枻,均为船桨。《方言》卷九:“楫,谓之桡,或谓之棹。”下长浦,沿着水边向下游。浦,水边之地。

5、叶屿花潭,叶屿和花潭为互文,是说屿潭之间,都是荷叶和莲花。屿,水中洲渚。潭,水边。

6、佳期:屈原《九歌·湘夫人》:“与佳期兮夕张”。后因以佳期指欢聚的日子。

7、采:全诗校:“乐府诗作摘。”

8、倡家:妓女。

9、官道句:乐府《罗敷行》:“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官道,大道。把,采。

10、稠:全诗校:“一作重。”

11、“花红”句:萧统《采莲曲》:“江花玉面两相似。”

12、佳人:指征夫。在兹:全诗校:“一作兹期。”

13、共蒂:并蒂莲。

14、折藕句:用藕丝暗喻两心相连的情丝。“丝”谐“思”,是双关语。

15、无:全诗校:“一作何。”

16、从:全诗校:“一作徒。”

17、西:全诗校:“一作南。”

18、歇:停止。

19、裴回:同“徘徊”。全诗校:“《乐府诗集》无此二字。”

20、丰茸:风姿美好。

21、江:全诗校:“一作光。”

22、路:全诗校:“一作更。”

【赏析】

这是一首以七言为主的叙事诗,按情节的发展,可分为三个大段落。

“采莲归,绿水芙蓉衣”,全诗采取倒叙手法,实是故事的结尾。采莲归来水湿衣裙,芙蓉指的不是荷花,梁元帝的《采莲曲》写道:“莲花乱脸色,荷叶杂衣香。”“绿水芙蓉衣”,在读者眼前所浮现的正是面如莲花,衣杂荷叶香的动人画面。这个开头短小精彩,有着高度的艺术概括力。

从“秋风起浪凫雁飞”句起,到“还羞北海雁书迟”句止,为诗的主要叙事部分。这一大段中又可分为几个小层次。

首先“秋风起浪凫雁飞,桂櫂兰桡下长浦,罗裙玉腕轻摇橹。”点出了时间、地点和人物。在秋风吹起层层浪花的溪流里,采莲女子驾着小舟轻盈地向莲塘驶去,受惊的野鸭、雁儿阵阵飞起。生活的如平静的水面般美好,其实那“秋风起浪凫雁飞”,已激起她内心情感的涟漪。

“叶屿花潭极望平,江讴越吹相思苦。相思苦,佳期不可驻;塞外征夫犹未还,江南采莲今已暮。”为第二个层次,先写采莲女子极目远眺,只见绿叶红花,一派“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景象。这景致与从前一样,物是人非,令人感慨。舟儿渐行渐近,莲塘里飘来歌曲声,越来越清楚,声声诉的尽是相思苦情。这目睹耳闻,使采莲女子胸中掀起了重重波浪:美好的日子不会久留。

她思念,她怨尤:“塞外征夫犹未还!”“犹”字颇具分量,表达了离别已久远思之切,怨之深。“江南采莲今已暮”,既写实也兼比兴,意为光阴易逝,就像采莲,转瞬就到黄昏;人生短暂,倏忽就到迟暮。这里通过对采莲女子相思苦的描述,揭开和平宁静生活的表象,使人洞见处于太平盛世的劳动人民的真实的悲苦的一面。可以想象,生活在富饶美丽的江南女子,若不是对外战争使夫妻分离,她的生活本应是幸福美满的。

“今已暮,采莲花,渠今那必尽倡家。官道城南把桑叶,何如江上采莲花。”这第三层是写采莲女子对征夫表白忠贞的爱情和宽慰征夫的。说她既不会像倡妇对待荡子那样对待他,也不会像秦罗敷那样有碰到使君纠缠的麻烦。她虽被思念所折磨,性格却很豁达、坚强。

“莲花复莲花,花叶何稠叠;叶翠本羞眉,花红强似颊。”此为第四层,是写采莲女子在采摘莲花时,将自己与花相比。荷花开得那么稠密,并蒂连枝且有绿叶相伴,而自己,却是形单影只。荷叶虽翠但比不上自己的秀眉,荷花虽红但赛不过自己的面颊。她对自己的美貌自我欣赏,自我陶醉。

“佳人不在兹,怅望别离时。牵花怜共蒂,折藕爱连丝。故情无处所,新物徒华滋。不惜西津交佩解,还羞北海雁书迟。”这最后一层里是写采莲女子叹息红颜不能长驻。她自矜青春美貌,又自怜形单影只。她的心上人不在身边,青春不能常葆,待丈夫归来青春或许已不再,不由得望着他们分别的地方惆怅感伤,回忆起从前“牵花怜共蒂,折藕爱连丝”的情景。那旧时的甜情蜜意的痕迹已经难觅,眼前是一片新的花枝。物换景移了,而自己的那颗心却依旧没变。

“不惜西津交佩解”,是反用郑交甫遇仙女的典故,说明虽然饱受相思,她与征夫的爱情至今也不后悔。而她对丈夫的迟迟不来信,却感到不满。她不忍心责备丈夫不给自己写信,只说“北海雁书迟”,这里用的是苏武的典故,意谓路途遥远,音书不能早日顺利到达。但采莲女似乎丝毫不认为丈夫不来信,意味着可能负伤或战亡,她抱着美好的希望在等待。这段诗可以说是采莲女子的内心独白。从这独白里可以看出她的心地是多么光明、纯洁与善良。

“采莲歌有节,采莲夜未歇。正逢浩荡江上风,又值徘徊江上月。徘徊莲浦夜相逢,吴姬越女何丰茸!共问寒江千里外,征客关山路几重?”这是诗歌的结尾部分。前四句描写秋夜江畔莲塘的景象。明月当空照,清风吹拂着浩淼的江面,水波粼粼泛着银光。莲塘里传来阵阵歌声,采莲女们尚未歇息。最后四句,游客与众采莲女子相遇,目睹她们互相询问对方征夫的情况。这一群打扮得漂亮的采莲女子,正打点舟楫准备回家,尽管今宵良夜等待她们的却是空帏。

王勃古诗词 篇4

王勃《春日还郊》原文

闲情兼嘿语,携杖赴岩泉。

草绿萦新带,榆青缀古钱。

鱼床侵岸水,鸟路入山烟。

还题平子赋,花树满春田。

全文赏析

此诗首尾绾合,章法整然。前六句写景,描绘了一派春日的田园景色,岩泉、绿草、榆钱,所见并未超出常人所及。后两句表现主题,从诗题的“还郊”而想到了张衡的《归田赋》,表现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不胜欣羡之情。

首联写明还郊的原因,开笔点题。嘿语,《周易·系辞》:“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嘿,通“默”。岩泉,山水。这里的“兼嘿语”暗示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缺少志向道合者,希望寄情山水,在山水中得到精神安慰。

次联选择植物传神写照,富含情思。草绿萦新带,《太平御览》九九四引《三齐略记》:“不其城东有郑玄教授山,山下生草,如薤叶,长尺馀,坚韧异常,士人名作‘康成书带’。”榆青缀古钱,榆荚形状像钱而小,色白成串,俗称榆钱。这两句诗观察、描写独具悟解,景象玲珑,清新隽永。

第三联转为描写动物的活动,蕴含着旺盛的生命力。用动感极强的词“侵”、“人”来形容鱼、鸟在春天旺盛的生命力,表现万物的勃勃生机,提炼得生动准确。

第二、三联描绘出“幅百花齐放、百鸟争鸣的春光图,表现春天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并且融情人景,情景交融,设想灵巧,表达新颖,体现出诗人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

尾联与开头照应,组织得当。这里用张衡作《归田赋》的典故暗寓诗人想要回归田圆的愿望。

写作背景

此诗当作于王勃在虢州参军(672-674)任上,诗歌记叙了诗人春日一次外出郊游时的所见所感。

zb258.com延伸阅读

王勃经典诗词推荐5篇


中华文化连绵不绝,它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绮丽瑰宝,华夏文明的核心,诗人有哪些曾经惊艳到您的古诗词呢?编辑特意为大家搜集整理了王勃经典诗词,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王勃经典诗词 篇1

王勃《铜雀妓二首》原文

金凤邻铜雀,漳河望邺城。君王无处所,台榭若平生。

舞席纷何就,歌梁俨未倾。西陵松槚冷,谁见绮罗情。

妾本深宫妓,层城闭九重。君王欢爱尽,歌舞为谁容。

锦衾不复襞,罗衣谁再缝。高台西北望,流涕向青松。

王勃经典诗词 篇2

王勃《三月曲水宴得烟字》原文

彭泽官初去,河阳赋始传。田园归旧国,诗酒间长筵。

列室窥丹洞,分楼瞰紫烟。萦回亘津渡,出没控郊鄽。

凤琴调上客,龙辔俨群仙。松石偏宜古,藤萝不记年。

重檐交密树,复磴拥危泉。抗石晞南岭,乘沙眇北川。

傅岩来筑处,磻谿入钓前。日斜真趣远,幽思梦凉蝉。

王勃经典诗词 篇3

王勃《蜀中九日 / 九日登高》原文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全文赏析

因为本诗抒发了佳节思亲的感情,九日登高,遥望故乡,客中送客,愁思倍加,忽见一对鸿雁从北方飞来,不禁脱口而问,我想北归不得,你为何还要南来,形成强烈对比,把思乡的愁绪推到高峰。问得虽然无理,却烘托了感情的真挚,给人以强烈的感染。(要点:“抒发佳节思想他乡”、“那从”等,显得浅近亲切。手法上第三句“人情已厌南中苦”直抒胸中之苦,独在南方思念亲人然而却不能北归,而第四句则采用反问“鸿雁那从北地来”,与前一句形成强烈的对比,看似“无理之问”,却使诗人的思亲之情显得特别真切动人。)

王勃经典诗词 篇4

《山中》王勃唐诗鉴赏

【作品介绍】

《山中》是唐代诗人王勃创作的一首五绝,作于作者被废斥后客居巴蜀期间。此诗抒发了作者久滞异地,渴望早日回乡的思想感情。起句“长江悲已滞”既写景,又抒情,情因景起,景又生情;次句“万里念将归”紧承首句,具体抒发远游思归的悲苦心境;第三句转为写物候,承接上两句含义,在深秋寒风飒飒之夜令人感伤不已;结句“山山黄叶飞”写深秋的景象,强调了诗人所处的环境,突现了人物的形象和心情。全诗语言洗练,情景交融,塑造了一个天涯游子的典型形象,其丰富的意象渲染了悲凉的氛围,衬托出诗人久客思归的凄苦心境。

【原文】

山中

长江悲已滞⑴,万里念将归⑵。

况属高风晚⑶,山山黄叶飞。

【注释】

⑴滞(zhì):淹留。一说停滞,不流通。

⑵万里:形容归程之长。念将归:有归乡之愿,但不能成行。

⑶况属:何况是。属:恰逢,正当。高风:山中吹来的风。一说即秋风,指高风送秋的季节。

【白话译文】

长江滚滚我悲叹久留异地,远隔万里内心盼望把家归。

况且正赶上秋风晚间吹起,山山岭岭都只见黄叶纷飞。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唐高宗咸亨二年(672),是王勃旅蜀后期时的作品。总章二年(669)王勃入蜀,在《入蜀纪行诗序》里他写道:“五月癸卯,余自长安观景物于蜀,遂出褒斜之隘道,抵岷峨之绝经。”在游《游山庙序》里也说:“吾之有生,二十载矣,雅厌城阙,酷嗜江海。”表面看他离开长安的态度似乎很洒脱,而内心是很复杂的。被逐出沛王府后,他无所事事,本想借着蜀地山水名胜以消解胸中的积愤。实际上,南国物候也为诗人增添了不少的乡思和烦忧。

【赏析】

这首抒写旅愁乡思的小诗,诗人在寥寥二十个字中,巧妙地借景抒情,表现出了一种悲凉浑壮的气势,创造了一个情景交融的开阔的意境。

首句“长江悲已滞”,是即景起兴。在字面上也许应解释为因长期滞留在长江边而悲叹,诗人在蜀中山上望见长江逶迤东去,触动了长期滞留异乡的悲思。可以参证的有作者的《羁游饯别》诗中的“游子倦江干”及《别人四首》之四中的“雾色笼江际”、“何为久留滞”诸句。但如果与下面“万里”句合看,可能诗人还想到长江万里、路途遥远而引起羁旅之悲。这首诗的题目是“山中”,也可能是诗人在山上望到长江而起兴,是以日夜滚滚东流的江水来对照自己长期滞留的旅况而产生悲思。与这句诗相似的有杜甫《成都府》诗中的名句“大江东流去,游子日月长”,以及谢脁的名句“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这里,“长江”与“已滞”以及“大江”与“游子”、“客心”的关系,诗人自己可以有各种联想,也任读者作各种联想。在一定范围内,理解可以因人而异,即所谓“诗无达诂”。古代诗人往往借江水来抒发羁旅愁情,而王勃此句的艺术独创性在于,他不仅借大江起兴,而且把自己的悲愁之情注入大江,使长江感情化、人格化。诗人客居巴蜀,一颗心为归思缠绕而无法排解,因此,当他在山上俯瞰长江时,竟感到这条浩浩奔流的大江,也为自己的长期淹留而伤心悲痛,以至它的水流也迟滞不畅了。这新奇的想象,既缘于诗人的“移情”作用,又符合生活的实感。人在山上望长江,由于距离远,看不清它的滚滚奔腾的波涛,往往会感到江水是凝滞不动的。所以,这句诗中长江悲伤滞留的形象,也真切地表达了诗人的直觉感受。悲愁的长江与悲愁的诗人相互感发、契合、共鸣,强烈地感染了读者的情绪。诗一开篇,境界便很悲凉浑壮。

诗人在创造了长江悲滞的新奇意象之后,才在第二句“万里念将归”中直接抒情,点明自己身在他乡,想到盼望已久的万里归程而深深感叹。“万里念将归”,似出自宋玉《九辩》“登山临水兮送将归”句。而《九辩》的“送将归”,至少有两种不同的解释:一为送别将归之人;一为送别将尽之岁。至于这句诗里的“将归”,如果从前面提到的《羁游饯别》、《别人四首》以及《王子安集》中另外一些客中送别的诗看,可以采前一解释;如果从此诗后半首的内容看,也可以取后一解释。但联系此句中的“念”字,则以解释为思归之念较好,也就是说,这句的“将归”和上句的“已滞”一样,都指望远怀乡之人,即诗人自己。但另有一说,把上句的“已滞”看作在异乡的客子之“悲”,把这句的“将归”看作万里外的家人之“念”,似也可通。这又是一个“诗无达诂”的例子。“悲”、“念”二字,是全篇之“眼”,直接抒发怀念故乡而不得归的悲愁情绪。诗的前两句中“长江”和“万里”是从空间上表述自己远在外地他乡,归家的路途遥远。“已滞”和“将归”是从时间上表明诗人长期滞留他乡,还没有归去。

紧接着,诗人紧紧抓住眼前的环境和景色,写出了“况属高风晚,山山红叶飞”两句。从字面上看,这两句单纯是写景,但其实是通过写景,表达自己内心因思乡而凄楚的心情。诗人在山中望见了秋风萧瑟、黄叶飘零之景,这些既是实际的景物描写,同时表现诗人内心的萧瑟、凄凉。正因为诗人长期漂泊在外,所以内心因为思念家乡而分外悲凉,诗人又看到了秋天万物衰落的秋景,这就更增添了他思乡的愁绪。此二句没有一个直接表现感情的字眼,但渗透了诗人浓厚的感情。这里的秋天景色,兼寓“比”、“兴”之意。从“兴”的作用来看,在这样凄凉萧索的环境中,诗人的乡思是难忍和难以排解的。从“比”的作用看,这萧瑟秋风、飘零黄叶,正是诗人的萧瑟心境、飘零旅况的象征。这两句可能化用了宋玉《九辩》中的“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的诗意,却用得没有模拟的痕迹,又使读者增添一层联想,对诗的意境起了深化作用。就整首诗来说,这两句所写之景是对一二两句所写之情起衬映作用的,而又有以景喻情的成分。当然,这个比拟是若即若离的。同时,把“山山黄叶飞”这样一个纯景色描写的句子安排在篇末,在写法上又是以景结情。南宋沈义父在《乐府指迷》中说:“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以景结情最好。”这首诗的结句就有宕出远神之妙。

《唐人万首绝句选评》评此诗道:“寄兴高远,情景俱足。”从通篇的艺术构思来看,诗人采用了“兴法起结”的艺术手法。一下笔便借景兴情,结尾处又以景结情,把所要抒写的思想感情融入一个生动、开阔的画面中,让读者从画中品味。这样,便收到了语虽尽而思绪无穷的艺术效果。该诗首尾三句写景,第二句抒情叙事,采取景情景的结构。由于情在诗结尾处藏于景中,所以《山中》的意境含蓄而耐人寻味。

王勃经典诗词 篇5

王勃《倬彼我系》原文

倬彼我系,出自有周。分疆锡社,派别支流。

居卫仕宋,臣嬴相刘。乃武乃文,或公或侯。

晋历崩坼,衣冠扰弊。粤自太原,播徂江澨。

礼丧贤隐,时屯道闭。王室如毁,生人多殪。

伊我有器,思逢其主。自东施西,择木开宇。

田彼河曲,家乎汾浦。天未厌乱,吾将谁辅。

伊我祖德,思济九埏。不常厥所,于兹五迁。

欲及时也,夫岂愿焉。其位虽屈,其言则传。

爰述帝制,大蒐王道。曰天曰人,是祖是考。

礼乐咸若,诗书具草。贻厥孙谋,永为家宝。

伊余小子,信惭明哲。彼网有条,彼车有辙。

思屏人事,克终前烈。于嗟代网,卒余来绁。

来绁伊何,谓余曰仕。我瞻先达,三十方起。

夫岂不怀,高山仰止。愿言毓德,啜菽饮水。

有鸟反哺,其声嗷嗷。言念旧德,忧心忉忉。

今我不养,岁月其滔。黾勉从役,岂敢告劳。

从役伊何,薄求卑位。告劳伊何,来参卿事。

名存实爽,负信愆义。静言遐思,中心是愧。

中秋古诗词优选4篇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词的国度,在我国悠久的历史上多次出现过诗歌盛行的时期。为了开阔我们的眼界,我们可以欣赏学习古诗词,它是传统文化的载体,是我们文化遗产中非常珍贵的一部分,那么您有久久不能忘怀的诗人古诗词吗?作文5000网的编辑为您提供的是关于《中秋古诗词优选4篇》的扫盲解读,我们后续还将不断提供这方面的句子!

中秋古诗词优选4篇(篇1)

中秋古诗词

中秋节是我国的重要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我国古诗词中一个重要的主题。许多著名的古诗词都写了中秋节的风俗习惯,表达了诗人对家园、亲情、友情和爱情的深深思念。以下将介绍几篇著名的中秋古诗词。

1.《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这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静夜思》,诗中所描述的是一位离家在外的游子,通过凝视窗外的月亮,到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这首诗词中的明月也成为中秋节文化的象征物之一。

2.《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明月香山墟,

千里共婵娟。

这是宋代词人苏轼所作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同样描写了孤身在外的游子对故乡的思念。在中秋节这个特别的夜晚,苏轼更是将思乡之情和月亮之美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使得词作更加富有感染力和诗意。

3.《广陵散·东风破》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

这是元代琴师阮籍所作的《广陵散·东风破》,其中"最爱湖东行不足"一句,即"行人稀,总为客"意指游子远在湖东客居,对家的思念之情。此外,阮籍的词作中经常出现的“绿杨阴里白沙堤",也是传统中秋节的团圆场景之一。

4.《千秋岁·家祭无忘告乃翁》

嫦娥应悔偷灵药,

碧海青天夜夜心。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迢迢来祭你。

这是元代文学家辛弃疾所作的《千秋岁·家祭无忘告乃翁》,诗中讲述了古人为了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在中秋节这个节日里,会通过祭祀来缅怀和祈盼。由此可见,中秋节作为一个传统节日,除了团聚和美食外,还有着浓郁的文化内涵。

总结

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许多著名的古诗词都表达了人们对于亲人、家园、友情和爱情的思念之情。在这个特别的夜晚,人们通过赏月、吃月饼、赏花等活动来庆祝和表达对于这些美好情感的诉求。中秋古诗词中多以“月”为代表,表达诗人思乡之情,丰富了中秋节这个节日的文化内涵。

中秋古诗词优选4篇(篇2)

秋宵月下有怀—孟浩然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

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

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

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

【赏析】

第一,二句"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极为平淡的文笔勾勒出一幅孤清明月图,此时的明月很是寂静,甘心悬于秋空,也不霸道,只是将光彩照到晶莹的露水上,这不是一种炫耀,而是一种淡如水的关怀,就如诗人与明月有着一层微妙的关系。

第三,四句"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飞",这是极好的动态描写,惶诚惶恐的鹊仍没有找到自己的住处,而飞萤早巳随灯光飞人寻找它的寄托。这是对比的描写,在此写法之下,真切地感受到惊鹊的彷徨与恐惧,诗人正也如它,在众人欢聚的夜晚却不知何去何从,又得流连徘徊。而第五,六句"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更是加深了这一孤清的意境,在庭院中稀疏的树影中,在邻家的夜杵声中,他更显得形单影只,骨子深处的孤独更是无处逃逸,全部涌上心头,强烈而含蓄。

于是诗人再也抑制不住,发出了第七句的"佳期旷何许"的感叹,以后便是最后一句的"望望空伫立"。冷清凄凉的庭院里,唯有他一人久久伫立、沉默,不愿离去。描绘了一幅凄凉幽冷的环境下,一人孤单只影远望的画面。通读整篇,发现并无任何用词新奇之处,但妙就妙在这意境的成功营造。诗人以流水般流畅的文笔,以"明月""惊鹊""寒影"等一组意象画出了一幅别样的孤清月夜图。徜徉其中,能清楚地看见他的思痕,触摸到他跳跃的文思,听到他的叹息。

中秋古诗词优选4篇(篇3)

中秋佳节,是中国传统文化节日之一,同时也是汉族和侨胞共同的重要节日,人们在这个节日里总是离不开精美的月饼、热闹的赏月活动,以及唱歌跳舞等欢乐活动。作为一种文化传统而言,古诗词历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因此,中秋佳节的古诗词同样是我们不可忽视的文化宝藏之一。

中秋佳节是一个充满浪漫情怀的日子,如果有机会端详一下中秋联欢晚会就可发现,其中很多的文艺演出都以古诗词为蓝本,古风古韵的唱腔,以及优美的琴声,都为我们勾勒出一个个动人心魄的场景。这些古风古韵的诗词,不光表现了诗人无比完美的艺术技巧,也传递了深层的思想或情感。

比如,明代文学家辛弃疾在《青玉案》中有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句话传达的不仅仅是对故乡的思念,更弘扬了人们对于家国情怀的深刻追求。唐代诗人李白的《静夜思》也出现了“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句描述宛如诗人自己的心境,凄凉又清秀,让人感触颇深。

历史上好多著名诗人也都在激情澎湃的月夜里留下了千古流芳的佳句。比如唐代诗人李商隐写的《临江仙·夜泊牛渚怀古》:“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登高壮观处,不胜诗思迷”,这句话兼具了写景和抒情两种手法,形象生动地描绘出夜晚的牛渚江景色,便有了极高的艺术价值。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则道:“兄弟四人,如今只我独醒……”,杜甫的这句话,让人感受到了诗人饱含深情的沉思和惋惜,流露出一种亲情的真挚感受。

中秋古诗词用言语描绘月光如水,愁绪如丝,张弛有度地表达诗人的情感,在增添了中秋节日的浪漫气息的同时,又更好地传承了中华民族优秀的古典文化。因此,中秋佳节的古诗词虽没有直接的物质利益或实际功效,但却深深地影响了每一代人,从而成为我们民族文化自信和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秋古诗词优选4篇(篇4)

中秋—李朴

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

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

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

【赏析】

题为《中秋》,实是歌吟中秋月夜,着重描写的又是那一轮秋月。诗中写了明月的形如宝镜,写了月夜的静谧气氛,写了它的平分秋色,写了它的云衢照明。后又用关于月亮的传说故事作为素材,极写秋月明净圆满的形象。末二句,诗人进一步驰骋想象,打算约伴同游银河,更使诗中清辉漫空的月色显现出新的境界。

范仲淹古诗词(汇总4篇)


诗人有哪些曾经惊艳到您的古诗词呢?中华文化熠熠生辉,在我国历史上出现过许多优秀的诗人。为了让我们汲取民族智慧,我们可以欣赏学习古诗词,它是古代先贤的智慧结晶,是我们中华文化的重要传承,作文5000网编辑已经为你整理了“范仲淹古诗词(汇总4篇)”希望能够为你带来方便,欢迎您参阅读本句子网页!

范仲淹古诗词(汇总4篇)(篇1)

范仲淹:依韵和并州郑宣徽见寄二首

钱唐作守不为轻,况是全家住翠屏。

名品久参卿士月,部封全属斗牛星。

仁君未报头先白,故老相看眼倍青。

最爱湖山清绝处,晚来云破雨初停。

西湖载客恣游從,湖上参差半佛宫。

回顾隙驹曾不息,沉思樽酒可教空。

层台累榭皆清旷,万户千门尽郁葱。

向此行春无限乐,却惭何道继文翁。

范仲淹古诗词(汇总4篇)(篇2)

范仲淹:依韵答青州富资政见寄

枢府当年日辇襄,隐然一柱在明堂。

亲逢英主开前席,力与皇家正旧章。

直道岂求安富贵,纯诚惟欲助清光。

龚黄政事追千载,齐鲁风谣及万箱。

伟望能令中国重,奇谋曾压北方强。

故人待看调元后,乞取优游老洛阳。

范仲淹古诗词(汇总4篇)(篇3)

范仲淹:次韵和刘夔判官对雪

蔌蔌楼台外,新辉溢四遐。

云中凋玉叶,星际落榆花。

岳色参差露,松声彷佛加。

风流裁赋苑,清苦读书家。

霜女惭轻格,蟾娥让素华。

孤鸿迷鸟道,万马忆龙沙。

净拂王恭氅,香滋陆羽茶。

载歌劳郢谢,一奏待种牙。

几处和梅赏,何人为鬓嗟。

含毫看不足,诗社好生涯。

范仲淹古诗词(汇总4篇)(篇4)

范仲淹:鹤联句

上霄降灵气,锺此千年禽。

幽间靖节性,孤高伯夷心。

颉颃紫霄垠,飘飘沧浪浔。

岳湛有仙姿,钧韶无俗音。

毛滋月华淡,顶粹霞光深。

目流泉客泪,翅垂羽人襟。

腾汉雪千丈,点溪霜半寻。

纖喙砺青铁,修胫雕碧琳。

岩栖干溪树,泽饮卑蹄涔。

鸾皇自埙篪,燕雀徒商参。

独翅耸琼枝,群舞倾瑶林。

病馀霞云段,梦回松吹吟。

静嫌鹦鹉言,高笑鸳鸯淫。

金精冷澄澈,玉格寒萧森。

洁白不我恃,腥膻非所任。

稻梁不得已,虮虱胡为侵。

天池忆鹏游,云罗伤凤沈。

风流超缟素,雅淡绝规箴。

相亲长道情,偶见销烦襟。

西汉惜冯唐,华皓欲投簪。

南朝仰卫玠,清羸疑不禁。

端如方直臣,处群良足钦。

介如廉退士,惊秋犹在阴。

几诮鹰隼鸷,羁韛俄见临。

还嗤凫鹥贪,弋缴终就擒。

乘轩乃一芥,空笼仍万金。

片云伴遥影,冥冥越烟岑。

长飚送逸响,亭亭出霜砧。

蓬瀛忽往来,桑田成古今。

愿下八佾庭,鼓舞薰风琴。

孟郊古诗词(通用4篇)


以下是小编整理好的“孟郊古诗词(通用4篇)”帮助你更加愉快地使用,相信你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句子。中华文化生生不息,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出现过许多优秀的诗人。为了提高我们的审美意识,我们可以赏析解读古诗词,它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底蕴,传承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孟郊古诗词(通用4篇) 篇1

孟郊《憩淮上观公法堂》原文

动觉日月短,静知时岁长。自悲道路人,暂宿空闲堂。

孤烛让清昼,纱巾敛辉光。高僧积素行,事外无刚强。

我有岩下桂,愿为炉中香。不惜青翠姿,为君扬芬芳。

淮水色不污,汴流徒浑黄。且将琉璃意,净缀芙蓉章。

明日还独行,羁愁来旧肠。

孟郊古诗词(通用4篇) 篇2

孟郊《寄义兴小女子》原文

江南庄宅浅,所固唯疏篱。小女未解行,酒弟老更痴。

家中多吴语,教尔遥可知。山怪夜动门,水妖时弄池。

所忧痴酒肠,不解委曲辞。渔妾性崛强,耕童手皴厘。

想兹为襁褓,如鸟拾柴枝。我咏元鲁山,胸臆流甘滋。

终当学自乳,起坐常相随。

孟郊古诗词(通用4篇) 篇3

孟郊《感别送从叔校书简再登科东归》原文

长安车马道,高槐结浮阴。下有名利人,一人千万心。

黄鹄多远势,沧溟无近浔。怡怡静退姿,泠泠思归吟。

菱唱忽生听,芸书回望深。清风散言笑,馀花缀衣襟。

独恨鱼鸟别,一飞将一沉。

孟郊古诗词(通用4篇) 篇4

孟郊《湘弦怨》原文

昧者理芳草,蒿兰同一锄。狂飙怒秋林,曲直同一枯。

嘉木忌深蠹,哲人悲巧诬。灵均入回流,靳尚为良谟。

我愿分众泉,清浊各异渠。我愿分众巢,枭鸾相远居。

此志谅难保,此情竟何如。湘弦少知音,孤响空踟蹰。

白居易古诗词(分享4篇)


经过辛勤的搜集整理作文5000网的编辑为您准备了白居易古诗词(分享4篇)。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我国悠久的人文历史中出现过许多优秀的诗人。为了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我们可以赏析解读古诗词,它是民族文化的基因,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底蕴。为避免遗忘,还请您收藏本页句子!

白居易古诗词(分享4篇)(篇1)

下马二林寺,翛然进轻策。朝为公府吏,暮作灵山客。

二月匡庐北,冰雪始消释。阳丛抽茗芽,阴窦泄泉脉。

熙熙风土暖,蔼蔼云岚积。散作万壑春,凝为一气碧。

身闲易飘泊,官散无牵迫。缅彼十八人,古今同此适。

是年淮寇起,处处兴兵革。智士劳思谋,戎臣苦征役。

独有不才者,山中弄泉石。

白居易古诗词(分享4篇)(篇2)

无可奈何兮,白日走而朱颜颓。少日往而老日催,

生者不住兮死者不回。况乎宠辱丰悴之外物,

又何常不十去而一来?去不可挽兮来不可推,

无可奈何兮,已焉哉。惟天长而地久,前无始兮后无终。

嗟吾生之几何,寄瞬息乎其中。又如太仓之稊米,

委一粒于万钟。何不与道逍遥,委化从容,纵心放志,

泄泄融融。胡为乎分爱恶于生死,系忧喜于穷通。

倔强其骨髓,龃龉其心胸。合冰炭以交战,只自苦兮厥躬。

彼造物者,云何不为?此与化者,云何不随?或喣或吹,

或盛或衰,虽千变与万化,委一顺以贯之。为彼何非,

为此何是?谁冥此心,梦蝶之子。何祸非福,何吉非凶?

谁达此观,丧马之翁。俾吾为秋毫之杪,吾亦自足,

不见其小;俾吾为泰山之阿,吾亦无馀,不见其多。

是以达人静则吻然与阴合迹,动则浩然与阳同波。

委顺而已,孰知其他。时邪命邪,吾其无奈彼何;

委邪顺邪,彼亦无奈吾何。夫两无奈何,

然后能冥至顺而合太和。故吾所以饮太和,扣至顺,

而为无可奈何之歌。

白居易古诗词(分享4篇)(篇3)

琢玉以为架,缀珠以为笼。玉架绊野鹤,珠笼锁冥鸿。

鸿思云外天,鹤忆松上风。珠玉信为美,鸟不恋其中。

台中萧侍御,心与鸿鹤同。晚起慵冠豸,闲行厌避骢。

昨见忆山诗,诗思浩无穷。归梦杳何处,旧居茫水东。

秋闲杉桂林,春老芝朮丛。自云别山后,离抱常忡忡。

衣绣非不荣,持宪非不雄。所乐不在此,怅望草堂空。

白居易古诗词(分享4篇)(篇4)

藤花紫蒙茸,藤叶青扶疏。谁谓好颜色,而为害有馀。

下如蛇屈盘,上若绳萦纡。可怜中间树,束缚成枯株。

柔蔓不自胜,袅袅挂空虚。岂知缠树木,千夫力不如。

先柔后为害,有似谀佞徒。附著君权势,君迷不肯诛。

又如妖妇人,绸缪蛊其夫。奇邪坏人室,夫惑不能除。

寄言邦与家,所慎在其初。毫末不早辨,滋蔓信难图。

愿以藤为戒,铭之于座隅。

白居易古诗词推荐5篇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在我国悠久灿烂的文化长河中出现过许多优秀的诗人。为了提高我们的审美能力,我们可以欣赏学习古诗词,它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是穿越千年的情感,诗人有哪些古诗词让您念念不忘呢?作文5000网编辑为您准备的“白居易古诗词”学习资料清单值得深入学习,敬请您收藏本网页句子以免遗忘!

白居易古诗词【篇1】

沣水店头春尽日,送君上马谪通川。夷陵峡口明月夜,

此处逢君是偶然。一别五年方见面,相携三宿未回船。

坐从日暮唯长叹,语到天明竟未眠。齿发蹉跎将五十,

关河迢递过三千。生涯共寄沧江上,乡国俱抛白日边。

往事渺茫都似梦,旧游流落半归泉。醉悲洒泪春杯里,

吟苦支颐晓烛前。莫问龙钟恶官职,且听清脆好文篇。

别来只是成诗癖,老去何曾更酒颠。各限王程须去住,

重开离宴贵留连。黄牛渡北移征棹,白狗崖东卷别筵。

神女台云闲缭绕,使君滩水急潺湲,风凄暝色愁杨柳,

月吊宵声哭杜鹃。万丈赤幢潭底日,一条白练峡中天。

君还秦地辞炎徼,我向忠州入瘴烟。未死会应相见在,

又知何地复何年。

白居易古诗词【篇2】

野性爱栽植,植柳水中坻。乘春持斧斫,裁截而树之。

长短既不一,高下随所宜。倚岸埋大干,临流插小枝。

松柏不可待,楩楠固难移。不如种此树,此树易荣滋。

无根亦可活,成阴况非迟。三年未离郡,可以见依依。

种罢水边憩,仰头闲自思。富贵本非望,功名须待时。

不种东溪柳,端坐欲何为。

白居易古诗词【篇3】

自哂沉冥客,曾为献纳臣。壮心徒许国,薄命不如人。

才展凌云翅,俄成失水鳞。葵枯犹向日,蓬断即辞春。

泽畔长愁地,天边欲老身。萧条残活计,冷落旧交亲。

草合门无径,烟消甑有尘。忧方知酒圣,贫始觉钱神。

虎尾难容足,羊肠易覆轮。行藏与通塞,一切任陶钧。

白居易古诗词【篇4】

独醒从古笑灵均,长醉如今斅伯伦。旧法依稀传自杜,

新方要妙得于陈。井泉王相资重九,麹糵精灵用上寅。

酿糯岂劳炊范黍,撇篘何假漉陶巾。常嫌竹叶犹凡浊,

始觉榴花不正真。瓮揭开时香酷烈,瓶封贮后味甘辛。

捧疑明水从空化,饮似阳和满腹春。色洞玉壶无表里,

光摇金醆有精神。能销忙事成闲事,转得忧人作乐人。

应是世间贤圣物,与君还往拟终身。

白居易古诗词【篇5】

元圣生乘运,忠贤出应期。还将稽古力,助立太平基。

土控吴兼越,州连歙与池。山河地襟带,军镇国藩维。

廉察安江甸,澄清肃海夷。股肱分外守,耳目付中司。

楚老歌来暮,秦人咏去思。望如时雨至,福是岁星移。

政静民无讼,刑行吏不欺。撝谦惊主宠,阴德畏人知。

白玉惭温色,朱绳让直辞。行为时领袖,言作世蓍龟。

盛幕招贤士,连营训锐师。光华下鹓鹭,气色动熊罴。

出入麾幢引,登临剑戟随。好风迎解榻,美景待搴帷。

晴野霞飞绮,春郊柳宛丝。城乌惊画角,江雁避红旗。

藉草朱轮驻,攀花紫绶垂。山宜谢公屐,洲称柳家诗。

酒气和芳杜,弦声乱子规。分球齐马首,列舞匝蛾眉。

醉惜年光晚,欢怜日影迟。回塘排玉棹,归路拥金羁。

自顾龙钟者,尝蒙噢咻之。仰山尘不让,涉海水难为。

身忝乡人荐,名因国士推。提携增善价,拂拭长妍姿。

射策端心术,迁乔整羽仪。幸穿杨远叶,谬折桂高枝。

佩德潜书带,铭仁暗勒肌。饬躬趋馆舍,拜手挹阶墀。

霄汉程虽在,风尘迹尚卑。敝衣羞布素,败屋厌茅茨。

养乏晨昏膳,居无伏腊资。盛时贫可耻,壮岁病堪嗤。

擢第名方立,耽书力未疲。磨铅重剸割,策蹇再奔驰。

相马须怜瘦,呼鹰正及饥。扶摇重即事,会有答恩时。

王安石古诗词(通用4篇)


让您无法忘怀的诗人古诗词有哪些呢?中华文化熠熠生辉,在我国悠久灿烂的文化长河中多次出现过诗歌盛行的时期。为了丰富我们的文学知识,我们可以赏析解读古诗词,它是中华文化的绮丽瑰宝,是富有生命力的文化精髓,作文5000网为您精心整理了“王安石古诗词(通用4篇)”相关的知识和资料,相信您在本文句子中有所收获!

王安石古诗词(通用4篇) 篇1

王安石《初夏即事》原文

石梁茅屋有弯碕,流水溅溅度两陂。

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

译文

石桥和茅草屋绕在曲岸旁,溅溅的流水流入西边的池塘。

晴朗的天气和暖暖的微风催生了麦子,麦子的气息随风而来。碧绿的树荫,青幽的绿草远胜春天百花烂漫的时节。

注释

石梁:石桥

弯碕:曲岸

溅溅:流水声。唐人李端《山下泉》:“碧水映丹霞,溅溅度浅沙。”

陂:池塘。

晴日暖风:语本唐人薛能《折杨柳》:“暖风晴日断浮埃,废路新条发钓台。”

花时:花开的季节,指春天。白居易《寄元九》:“月夜与花时,少逢杯酒乐。”

王安石古诗词(通用4篇) 篇2

王安石《梅花 / 梅》原文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全文赏析

“墙角数枝梅”,“墙角”不引人注目,不易为人所知,更未被人赏识,却又毫不在乎。“墙角这个环境突出了数枝梅身居简陋,孤芳自开的形态。体现出诗人所处环境恶劣,却依旧坚持自己的主张的态度。

“凌寒独自开”,“独自”,语意刚强,无惧旁人的眼光,在恶劣的环境中,依旧屹立不倒。体现出诗人坚持自我的信念。

“遥知不是雪”,“遥知”说明香从老远飘来,淡淡的,不明显。诗人嗅觉灵敏,独具慧眼,善于发现。“不是雪”,不说梅花,而梅花的洁白可见。意谓远远望去十分纯净洁白,但知道不是雪而是梅花。诗意曲折含蓄,耐人寻味。暗香清幽的香气。

“为有暗香来”,“暗香”指的是梅花的香气,以梅拟人,凌寒独开,喻典品格高贵;暗香沁人,象征其才气谯溢。

首二句写墙角梅花不惧严寒,傲然独放,末二句写梅花洁白鲜艳,香气远布,赞颂了梅花的风度和品格,这正是诗人幽冷倔强性格的写照。诗人通过对梅花不畏严寒的高洁品性的赞赏,用雪喻梅的冰清玉洁,又用“暗香”点出梅胜于雪,说明坚强高洁的人格所具有的伟大的魅力。作者在北宋极端复杂和艰难的局势下,积极改革,而得不到支持,其孤独心态和艰难处境,与梅花自然有共通的地方。这首小诗意味深远,而语句又十分朴素自然,没有丝毫雕琢的痕迹。

写作背景

王安石变法的新主张被推翻,两次辞相两次再任,放弃了改革。这首诗是王安石罢相之后退居钟山后所作。

王安石古诗词(通用4篇) 篇3

王安石《北陂杏花》原文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全文赏析

这首绝句写于王安石贬居江宁之后,是他晚年心境的写照。王安石是宰相中的读书人,到晚年,他的绝句尤好。曾有人言,唐代以后无诗,此论太极端了点。王安石晚年的绝句有不少是直追唐人的,在议论入诗上,他的议论与描叙结合得很紧,而且议论不浅白直切,而是含蕴有味。

一、二句写景状物,描绘杏花临水照影之娇媚。首句点明杏花所处地理位置。“陂”,此处是指池塘。一池碧绿的春水环绕着杏树,预示着勃发的生机。“绕”字用得精巧,既写陂水曲折蜿蜒之流势,又写水花之相依相亲。王安石爱用“绕”字摹写山形水势,如他《江上》一诗中说:“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在《书湖阴先生壁》(其一)中写到:“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又在《钟山即事》中说“涧水无声绕竹流”,有清婉、柔媚、幽静之感。

次句从花与影两个方面写杏花的绰约风姿。满树繁花竞相开放,满池花影摇曳迷离。“妖娆”二字本用于写人,这里移用于杏花,展现了杏花争奇斗妍的照人光彩。一个“各”字,表明在诗人眼中,花与影一样地美艳、多情,一样令人流连忘返、沉迷自失。宋人许顗《彦周诗话》说:“荆公爱看水中影,此亦性所好,如‘秋水泻明河,迢迢藕花底’,又《桃花诗》云:‘晴沟涨春渌周遭,俯视红影移鱼舠’,皆观其影。”王安石写花善于从本体和投影两方面着手,如此刻画,虚实相生:一方面使景物更具立体的美,另一方面也透露出诗人的审美趣味,即对虚静恬淡之美的情有独钟。

三四句议论抒情,褒扬北陂杏花品性之美。这两句对偶精工,如陈衍《宋诗精华录》说:“荆公绝句,多对语甚工者,似是作律诗未就化成截句(绝句)。”这两句托物言志,耐人玩味。“东风吹作雪”,这一笔淋漓地描绘出风吹杏树,落英缤纷,似漫天飞雪,而随波逐流的凄美景象,比喻生动,浮想联翩。即便是春风轻拂,娇媚的花儿也不堪吹折,它凋谢了,零落了,这本是让人黯然神伤的。但诗人却偏说它胜过南陌杏花,矜持与自足之意溢于言表。这一对比启人深思:“南陌”在此诗中与“北陂”相对立,这两个背景意象包含着一种空间的隐喻。若说清幽静谧的“北陂”是远离浮世喧嚣的隐逸之所,则“南陌”正是熙来攘往、物欲横陈的名利之场。“南陌”繁华,“北陂”僻静;“南陌”热闹,“北陂”空寂;北陂杏花即使零落了,尚可在一泓清波中保持素洁;而南陌的杏花要么历尽亵玩、任人攀折;要么凋零路面、任人践踏,碾成尘土,满身污秽。若说这南陌杏花是邀功请赏、党同伐异的得势权臣的影射,则北陂杏花是诗人刚强耿介、孤芳自赏的自我人格的象征。王安石从1070年(熙宁三年)到1076年(熙宁九年),两次拜相,又两次罢相,最后退居江宁,寄情于半山。罢相之后,他虽被迫退出政治舞台,但仍然坚持自己原有的改革信念与立场,积极倡言“天命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一“纵”,一“绝”,呼应紧密,激浊扬清,掷地有声地表明他的政治立场与人生操守。

绝句由于篇幅短小,很忌一气直下,没有波折。这首诗句句写临水杏花,第二句承第一句;第三、四句承第二句,却宕开一层,以“纵被”领句,用“绝胜”作呼应,便使全诗跌宕有致,富于曲折变化。这样布局,有直写,有侧写,有描绘,有议论,诗人自己爱好高洁的品格也就贯注其中了。

王安石古诗词(通用4篇) 篇4

王安石《春夜》原文

金炉香烬漏声残,剪剪轻风阵阵寒。

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

全文赏析

王安石于公元1042年(宋仁宗庆历二年)进士及第,公元1059年(嘉祐三年)上变法万言书,未被采纳。直到公元1068年(宋神宗熙宁元年),神宗准备实行新法,到四月才召他进京面对。经过二十六年的漫长岁月,王安石屈居下位不算,最大的憾事是变法主张未能实现。此时形势突变,遇到了赏识他主张的锐意变法的新帝,正是龙虎风云、君臣际遇的良机,大展鸿图,即在眼前。因此,他在值宿禁中的时候,面对良宵春色,剪剪轻风,金炉香烬,月移花影,一派风光,激起了思想上难以自制的波澜,为自己政治上的春色撩拨得不能成眠。

这首绝句和杜甫的五言律诗《春宿左省》属于同一题材:“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

这首诗的前两句相当于杜诗的前两联,都是写景。首句是视觉加听觉,以动衬静。王安石写的是春天拂晓时的景象;杜甫则因仿佛听到有人开宫门的钥匙声,和百官上朝的马铃声而睡不着,其意义相对要小些,这是由于两人的地位悬殊太大造成的。次句以触觉写出了香尽漏残、黎明破晓时分的夜寒意。第三句叙事夹抒情,诗人所追求的是杜甫所想要的“君臣已与时际会”,这激动人心的时候就要到来,他不只是像杜甫“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那样睡不着觉。但诗人留下问题:为什么“眠不得”,春色为何“恼人”,诗人故意不说原因。“恼”字在此处是反义正用,不能作恼恨的“恼”理解,应作“撩”解,杜甫诗“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中的“恼”字即是“撩”的意思,绝不是苦恼得不能成眠。最后一句以景结情:但只见月亮移动,照出花影,斜映在庭院里的栏干上。诗贵含蓄,此诗除第三句外,字字写景,情隐词外。

这首诗的内在抒情曲折而深沉,外在表向却是春夜清幽美景,创作手法高明。诗中处处紧扣着深夜,却又没有一句直接说到夜已如何,而只写夜深时的种种景象。诗人没有正面写对人的怀念,而是通过香尽漏残、月移风寒,写出时光的推移,从而表明诗人徘徊之久和怀想之深。表面上是这庭院夜色搅乱了诗人的清梦,实际上是由于对远方的人强烈的思忆,使诗人感到眼前的春色倍加恼人,感情表达得含蓄、曲折而深沉,有着余而不尽之意。

诗人所描写的皇宫春晓的迷人景色,和杜甫“九重春色醉仙桃”,贾至“禁城春色晓苍苍”,岑参“莺啭皇州春色阑”的用意是一样的,用现代的话说,就是大好的景色象征大好的形势。如果没有“月傍九霄多”,就不会有“花影上栏干”,由此可见,王安石是参透了杜甫《春宿左省》后才动笔的。

所以说,这一首政治抒情诗。王安石是借用爱情诗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春风得意之情。

中秋古诗词(通用4篇)


中华文化连绵不绝,在我国悠久的人文历史上出现过许多优秀的诗人。为了陶冶我们的情操,我们可以赏析解读古诗词,它凝聚着无数前人的思想和心血,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我们整理了中秋古诗词(通用4篇),并分享给您,希望本文句子为大家提供参考!

中秋古诗词(通用4篇)【篇1】

中秋古诗词

中秋佳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大节日,也是一个浪漫的季节。中秋节的起源,众说纷纭,有民间故事、祭月节、嫦娥奔月等。

在古代,中秋节被视为最重要的节日之一,被称为“八节之首”,人们在这一天祭拜月神,赏月,吃月饼等。也因此,在历史上,中秋节与诗词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许多古诗词都在中秋节被创作,而这些古诗词也成为了后人了解中秋文化的重要途径。

《静夜思》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名篇,其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被誉为中秋节中最有代表性的诗句。李白在“思乡”这个主题上下了不少功夫,可以说这句诗代表了许多在异乡求学或降职的人的心声。

而陆游也有一首脍炙人口的中秋诗《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这首诗可以说是陆游诉说故国失陷而深感怀旧之情的诗篇。歌颂岳阳楼,寄托怀乡情,表达了他遥望家乡的无限思念。

而晏殊则在《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中展示了宜人的中秋节氛围。“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晏殊在诗中描写了一个宁静而美好的庭院,增添了中秋节的浪漫色彩,也诉说了他爱情的不易。

在唐代著名文学家白居易的名篇《长恨歌》中,也有关于中秋节的描写:“八月十五夜,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这首诗巧妙地将中秋月与爱情之象联系在一起,形成一种清新的诗意,也表达了白居易对于宿命的思考。

无论是李白的“静夜思”,陆游的“登岳阳楼”,还是晏殊的“蝶恋花”和白居易的“长恨歌”,都充满了中秋节的荡漾情绪。这些古诗词不仅是当时诗人对于自己心灵的抒发,更是文化传承的见证,对于后人了解中秋文化,体味中秋节的意蕴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而今,随着时代变迁,中秋节的庆祝方式也在不断演变,但其浪漫与神秘的传统文化,却让人们始终意犹未尽。或许正是因为这份传统文化和历史积淀,才会有那么多抒发思乡之情、神往月色之美的诗人涌现出来,他们的诗句也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引领人们感受中秋的人文情怀。

中秋古诗词(通用4篇)【篇2】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被赞誉为“月圆人团圆”的日子。作为中国的文化遗产,中秋节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其中的古诗词更是能够把中秋节的氛围和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庐山谣》中有一句“青枫叶落秋瑟瑟,繁华如转瞬即逝”,这句诗句将秋天的景色写得淋漓尽致,彰显出秋天独特的美。中秋节也是在这个季节里举行的,人们在这个美好的季节里庆祝团圆,寄托对亲人的思念和祝福。

中秋节的传统活动有赏月、吃月饼、猜灯谜以及赏菊等。这些活动都可以在古诗词中找到对应的表达。比如《琵琶行》中有一句“欲弹复止复弹,欲语已忘言语”,这句诗句形容了琵琶的美妙声音令人陶醉,如同人们在品尝美食的时候一样。而中秋节吃月饼也如同这句诗句一般,让人们沉醉在美味之中。

中秋节还有一个传统的活动就是赏菊,这项活动在中国古代极为盛行,许多古人也把赏菊写进了他们的诗歌里。如唐代李白的《秋浦歌》说:“不知片叶轻于何处,一树梨花压海棠。”这句诗句把寓意梧桐树上落叶的轻盈和梨花的鲜艳,展现得栩栩如生。正如赏菊那般,赏菊的时候,也是可以欣赏到花中之美的。

古诗词中还有对中秋月亮的表述,如唐代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到了中秋月亮的美,“月是故乡明,稀有此中客。” 有着人们对家园的思念和怀念之情。这也符合了中秋节团圆的主题,让人们更多的思念亲情和乡情。

总结来说,中秋节是一个充满文化底蕴和情感的节日,古诗词正是表现了这份丰富的内涵。在古诗中,我们可以找到中秋节的许多活动和氛围,更能够感受到人们对亲情,乡情,和中秋节团圆的热爱。无论是在中秋节团聚的时候,或是将来的某一天,古诗词都会伴随着我们,传递着中华文化的精髓,让我们更好的去了解中华文化的魅力。

中秋古诗词(通用4篇)【篇3】

中秋古诗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在中秋这个重要节日,人们常会用古诗词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祝福。本文将从中秋古诗词的起源、特点、传承等方面进行探讨,希望读者能够更加了解这一传统文化。

一、中秋古诗词的起源

中秋古诗词起源于古代社会中的“月神”信仰,人们在中秋这一天会向月神祈福,祈求家庭安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等。而古诗词则是中秋祈福的一种表达方式,它通过流传下来的古诗词,让人们了解中秋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二、中秋古诗词的特点

1、通俗易懂。中秋古诗词多以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呈现出来,让人们能够轻松理解并体味其中的情感。

2、言简意赅。中秋古诗词常常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真情实感,寥寥数语便能传达出深奥的思绪。

3、情感真挚。中秋古诗词大多表达出人们对家庭和亲人的深深思念和祈福,充满了浓浓的人情味。

4、朗朗上口。中秋古诗词常常有着优美的语调和韵律,具有舒缓心灵、提高情趣的作用。

三、中秋古诗词的传承

中秋古诗词的传承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将中秋文化传统融入其中,成为了一种流传至今、历久弥新的文化遗产。中秋古诗词的传承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口耳相传。以前人们没有文字记录的工具,只能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来传承中秋古诗词。这种方式虽然容易出现传承失误,但是将中秋文化传统融入其中,传达给后人。

2、文字记录。随着制笔术的发明,人们可以将中秋古诗词通过文字记录下来,使得中秋文化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

3、现代化传承。如今,中秋古诗词已经进入了课堂和网络等现代媒体中,人们通过多种途径传承和发扬中秋文化,使得中秋古诗词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深入人心。

四、结语

中秋古诗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艺术内涵,是中秋祈福的一种表达方式。通过中秋古诗词的传承和发扬,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中秋古诗词(通用4篇)【篇4】

唐刘禹锡

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

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

碧虚无云风不起,山上长松山下水.

群动悠然一顾中,天高地平千万里.

少君引我升玉坛,礼空遥请真仙官.

云欲下星斗动,天乐一声肌骨寒.

金霞昕昕渐东上,轮欹影促犹频望.

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

刘禹锡(772-842),唐朝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这首诗共十六句,每四句一韵,每一韵又是一个自然段落.第一段写桃源玩月,有月之景,有玩之情;第二段写八月十五夜色,以月光朗照下的天地山水反衬中秋之月;第三段浪漫畅想,写欲仙之感,由景及情,生发自然;最后一段从畅想中曳回,写日出月落,更就"绝景良时"抒发情感,略出桃源别后,难再重游一意.全诗景物随时而变,情调随景而移,有起伏迭宕之感.

杜牧古诗词(推荐5篇)


以下是作文5000网整理好的“杜牧古诗词(推荐5篇)”帮助你愉快地使用,为避免遗忘,还请您收藏本页句子。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在我国悠久的人文历史上出现过许多优秀的诗人。为了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我们可以赏析解读古诗词,它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跨越千年的思想交流。

杜牧古诗词(推荐5篇)(篇1)

杜牧《边上闻笳三首》原文

何处吹笳薄暮天,塞垣高鸟没狼烟。

游人一听头堪白,苏武争禁十九年。

海路无尘边草新,荣枯不见绿杨春。

白沙日暮愁云起,独感离乡万里人。

胡雏吹笛上高台,寒雁惊飞去不回。

尽日春风吹不散,只应分付客愁来。

杜牧古诗词(推荐5篇)(篇2)

杜牧《朱坡》原文

下杜乡园古,泉声绕舍啼。静思长惨切,薄宦与乖暌。

北阙千门外,南山午谷西。倚川红叶岭,连寺绿杨堤。

迥野翘霜鹤,澄潭舞锦鸡。涛惊堆万岫,舸急转千溪。

眉点萱牙嫩,风条柳幄迷。岸藤梢虺尾,沙渚印麑蹄。

火燎湘桃坞,波光碧绣畦。日痕縆翠巘,陂影堕晴霓。

蜗壁斓斑藓,银筵豆蔻泥。洞云生片段,苔径缭高低。

偃蹇松公老,森严竹阵齐。小莲娃欲语,幽笋稚相携。

汉馆留馀趾,周台接故蹊。蟠蛟冈隐隐,班雉草萋萋。

树老萝纡组,岩深石启闺。侵窗紫桂茂,拂面翠禽栖。

有计冠终挂,无才笔谩提。自尘何太甚,休笑触藩羝。

杜牧古诗词(推荐5篇)(篇3)

杜牧《宣城赠萧兵曹(一作许浑诗)》原文

桂楫谪湘渚,三年波上春。舟寒句溪雪,衣故洛城尘。

客道耻摇尾,皇恩宽犯鳞。花时去国远,月夕上楼频。

赊酒不辞病,佣书非为贫。行吟值渔父,坐隐对樵人。

紫陌罢双辙,碧潭穷一纶。高秋更南去,烟水是通津。

杜牧古诗词(推荐5篇)(篇4)

杜牧《秋浦途中》原文

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蒲。

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无。

全文赏析

《秋浦途中》这首诗写于会昌四年(844)杜牧由黄州刺史移任池州刺史,正是凉秋九月,与“穷秋”句合,此诗似即为这次行役而发。二年前,杜牧受李德裕排挤,由比部员外郎外放黄州刺史,现在又改调池州,转徙于僻左小邑间,这对于渴望刷新朝政、干一番事业的诗人来说,自然是痛苦的。他的这种心绪,也曲折地表现在这首诗中。

这首七绝以韵取胜,妙在如淡墨一点,而四围皆到。诗人把自己的感情蕴含在风景的描写中,并不明白说出,却能给人以深至的回味。一、二两句采用对起之格,这在绝句中是不多的。它这样用是为了排比,增强景物的描绘性。寥寥几笔,就把山程水驿、风雨凄迷的行旅图画生动地勾勒出来了。起句对仗,在绝句里宜活脱而不板滞,像“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四首》),虽然色彩鲜活,却迹近合掌。此处却不同,它笔势夭矫,如珠走盘,有自然流转之致。“萧萧”、“淅淅”两个象声词,在这里是互文,兼言风雨。并著“一岸蒲”三字以写风,盖风不可见,借蒲叶的摇晃有声而始见,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绝句讲究出神奇于百炼,起别趣于寸心,要能曲折回复,穷极变化。这首诗的头两句在外围刷色,展示出一幅风雨凄其的画面,诗人进一步把目光转向了飞落寒汀的鸿雁,三、四两句以虚间实,故设一问,陡然地翻起波澜,可谓笔力奇横,妙到毫颠。从构思方面说,它意味着:第一,沿着飞鸿的来路,人们的思想从眼前的实景延伸到遥远的天边,扩展了诗的画面;第二,问及禽鸟,痴作一喻,显见出旅程的孤独与寂寞;第三,寄情归雁,反衬出诗人有家归不得的流离之苦。这些意蕴没有直接道出,而是寓情于景,令人于恬吟密咏中体味而得。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妙趣。第三句转折得好,第四句就如顺水下船一样,自然凑泊,有着无限的风致。“杜陵”,在长安西南,诗人朝夕难忘的老家—— 樊川,就在那儿。“来时还下杜陵无?”轻声一问,就把作者对故乡、对亲人的怀念,就把他宦途的感触、羁旅的愁思,婉转深情地表现出来了。

杜牧古诗词(推荐5篇)(篇5)

杜牧《和野人殷潜之题筹笔驿十四韵》原文

三吴裂婺女,九锡狱孤儿。霸主业未半,本朝心是谁。

永安宫受诏,筹笔驿沉思。画地乾坤在,濡毫胜负知。

艰难同草创,得失计毫厘。寂默经千虑,分明浑一期。

川流萦智思,山耸助扶持。慷慨匡时略,从容问罪师。

褒中秋鼓角,渭曲晚旌旗。仗义悬无敌,鸣攻故有辞。

若非天夺去,岂复虑能支。子夜星才落,鸿毛鼎便移。

邮亭世自换,白日事长垂。何处躬耕者,犹题殄瘁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