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王朝读后感

发表时间:2025-02-11

康熙王朝读后感(精华六篇)。

当认真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你会有不少感想吧,观后感简单来说就是观赏过后的感触。你想知道观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康熙王朝的观后感500字,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康熙王朝读后感 篇1

《康熙王朝》以顺治出家为开篇,将主人公康熙推上了大清的历史舞台。九死一生的康熙在孝庄和苏麻拉姑的精心照料下,战胜了天花而免于一死,这也注定康熙将开启他极富传奇的一生。康熙8岁登基,16岁亲政。他除鳌拜、平三藩、铲除葛尔丹、收复台湾、与俄罗斯签订了中国封建历史上唯一一个平等条约《尼布楚条约》,国家实现大一统,成为中国历史上国家疆域面积最大的时期,创造并引领了康乾盛世。

《康熙王朝》最精彩的部份,笔者认为除鳌拜、平三藩、收复台湾以及铲除葛尔丹等戏份最有看点。除鳌拜时,康熙才十七八岁,但此时的'康熙已有了绝对皇权意识,他不容许有人侵犯他的权威,于是设计除掉了鳌拜,故事悬念重重,惊险跌宕,无不令观众揪心喟叹。平三藩充分表现了康熙作为帝王的大一统决心。面对拥兵自重的三藩,康熙甚至把整个大清王朝及自己的身家性命都压了上去,三藩平定后康熙执政的成就感溢于言表,他的胆识和绝决无愧于千古一帝这个称号。收复台湾是康熙在中国历史上书写的最辉煌的一笔,他坚持国家统一的理念始终是我们这个国家秉承的信条。当然,《康熙王朝》呈现给观众的更多的用人治国的故事,精彩不断,让观众思量良多。铲除葛尔丹这段也是《康熙王朝》浓墨重彩的一笔,这部分康熙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了,康熙与苏麻拉姑、容妃、蓝齐儿、宝日龙梅几个女人的情感纠葛,把一个丈夫、父亲、国君情感、尊严、梦想展现得淋漓尽致,把千古一帝演绎的更真实更贴近观众。

康熙王朝读后感 篇2

最近几年,电视剧的拍摄速度惊人,每年上映的大小剧目不下千种,更不用说还有许多未能上映的剧目。与此形成对比的是,留给观众深刻印象的剧本越来越少。产业化下的文化市场,狗血剧似乎越来越多,当然,狗血剧也有它存在的市场,出人意料的出牌格局能够为疲于奔命的人带来片刻的欢愉与紧张情绪的释放。近日看了一部2001年的剧,我小时候并未完整看过,只是在电视台广告间隙瞥见过。电视剧的名字叫做《康熙王朝》,清晰度自然不能与现在的技术相比。但是里面的台词却是意味深长的,能偶触动观者的神经。

《康熙王朝》是根据作家二月河的《康熙皇帝》改编而成的,里面的孝庄太后对着康熙的生母——佟佳氏说:“在对方把你看透之前,要把对方看透!”在云诡波谲的'政治争斗中,权力的平衡与掣肘也是一门艺术。自古帝王都遵循着古训:“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听得多了,看得多了,对比分析得多了,才能更加接近事实本身。用现代人时髦的分析方法,叫做大数据分析法。我们很多人在做事情之前,总是情绪化、经验化,这与年龄的关系不大,是性格的因素。那么,如何做到在对方把你看透之前,先把对方看透呢?

首先,了解才有发言权。所谓的了解不是积极主动去八卦,而是要通过与一个人的日常接触,言行举止等等,建立一个基本的人设系统,不臆想,不揣度,实事求是地分析。其次,少说多做勤看。看透一个人,不是简单地区分出好人与坏人,而是在了解的基础上为了方便自己的决策和实行做出的理性判断,从而减少自己的计划失误。当然,我们也不能过多曝光自己,心理学上有一个“曝光反应”,就是人们总是习惯性地喜欢自己熟悉的事物,见的多了,安全感就强,就越信任和依赖。最后,适当了解心理学,做到个案和普世之理的有机统一。无论多么高深的理论,总有阳光照不到的角落,总有个别的人儿是我们芸芸众生不可揣摩的,那么,还是好好读书吧。

康熙王朝读后感 篇3

康熙,有人说他是一代明君,有人说他是千古帝王,他似乎成为了伟大领袖的象征,但人们都忽略了,他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

康熙自8岁登基为皇,小小年纪便设计除去了当时张扬跋扈的鳌拜,他胜在自制,强在自省。

他虽无实权,却也是一国之主;想那鳌拜,只是四大辅臣之一,仗着力大无穷、武艺高强,便为非作歹,这便是被权势冲昏了头脑。康熙在被孝庄点醒后,一直勤奋好学,若他也似鳌拜那般,在少儿时代贪欲享乐,恐怕江山就要易主了。若他不能自制,不懂自省,就算有孝庄在一旁时时引导他又如何?

但当三番同时起兵造反时,他被吓倒了,开始颓废 ,堕落,甚至要放弃皇位,也许有人认为他太懦弱了,但有哪个人不是从大风大浪中吸取经验来提升自己呢?

康熙可以说不是一个好的父亲,没有哪个皇帝做到了好皇帝的同时,也做到了好父亲,他们身为帝王,要承担的责任太多了,也太大了 。

就好比蓝齐儿,当时准葛尔汗——葛尔丹来大清和亲,选中了蓝齐儿,而蓝齐儿是康熙的掌上明珠,他舍得吗?不。但那时大清的实力还不足以于准葛尔对抗,他在等,等一个时机。康熙最终还是把蓝齐儿嫁给了葛尔丹。蓝齐儿在走前,把那只玉兔狠狠地摔在了地下,转身离去,只剩下屋内的康熙把碎片一块一块的捡起来再粘好。

他是一国之君,无价之宝数不胜数,他又何必在乎那个玉兔?他在乎的,不过是与蓝齐儿在一起的点点滴滴罢了。

终于,他等到了那个时机,“葛尔丹不除,必成大患”,他带着这个信念,踏上了亲征准葛尔的道路。在随政大臣一次又一次的传来捷报时,他只是点点头,继续埋首读书。眼看他从少年时的年少气盛,蜕变到处事不惊,我开始敬佩他了,但也只是敬佩作为皇帝的他罢了。

他去迎接蓝旗儿回京时,蓝齐儿却疏离的叫他“大清皇帝”,他的亲外孙捶打着他,说要为父汗报仇,难道他不心痛吗?但他只能这么做,因为他不仅是蓝齐儿的父亲,还是大清的王,臣民们的天下。

临走时,他留下了龙辇和玉兔,因为他知道,他的女儿——蓝齐儿不会再恨他了,她会理解他的。

我不知道,有这样一个父亲是蓝齐儿的幸福,还是蓝齐儿的不幸,但不可否认,蓝齐儿比起来康熙的大多数子女幸福得多。

也许,想成就一些事,就要放弃一些事作为代价。

康熙王朝读后感 篇4

这段时间我一直在看《康熙王朝》这部电视剧,由陈道明与斯琴高娃这两位重量级的明星饰演。看完以后,感触许多,特此写下这篇观后感。

电视剧《康熙王朝》根据同名书籍改编,讲述了一代皇帝康熙的一生荣辱历史,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全方面的封建帝王形象。故事内容包括了幼年康熙的经历,康熙的青年成长与中年的人生起伏,以及最后的晚年生活。

看完以后,让我对于古代历史有了一定的了解,也明白了康熙是一个怎么样的人。说起来,这位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比较杰出的人物,他开创了康熙盛世,在他的人生当中完成了很多壮举。这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还是他说到“万里长城万里空,百世英雄百世梦”这两句诗的时候,评价这诗句说得很真诚,说得很好。而康熙的一生都在追寻王道,追寻人心。可以说在那个封建王朝时代,康熙也真是一代了不起的明君。

只是封建社会已经过去,人类向往更好的社会生活制度这是历史趋势。说到康熙那是清朝开创时候的鼎盛时代,可是我们又不得不回想起清朝末年的灰暗,真是叫人痛彻心扉。自古以来,王朝更迭,强弱更迭似乎是一种自然规律,但是明智的人就会坦然得接受,在历史赋予的时期内尽职本分,努力为人民创造一个幸福安宁的社会生活环境。

是啊,人类社会发展这么多年,不就是图个生活幸福嘛。

康熙王朝读后感 篇5

很老的片了,不过我最近才看。二月河先生的小说没看过,很多人说《康熙王朝》有很多与历史不符的地方。我想,对于一部以小说为蓝本的电视剧,追究其历史根据的做法本来就是挺可笑的。更何况,这部电视剧让我流下了久违的泪水,更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作为一个男人,一个拥有家庭和国家的男人的艰辛和痛苦。毫无疑问《康熙王朝》是成功的。

自小,有个可爱的愿望那就是希望当皇帝,可真的当了皇帝,肩头的重担你能担得起吗?担起来了,又能像先古明君那样担得千古流芳吗?某种意义上,皇权的争夺也是实力的考验。能够夺得皇位者,他本身就是实力超群之辈。

然而,爱新觉罗玄烨,大清国康熙皇帝他不是。作为青史留名的千古一帝,玄烨并非实力超群,而是被硬生生地命运扯上了皇位。可怜八岁玩龄童,天降万古千斤重。胜似一叶孤舟草,皇城内外会心中。可正是父亲和皇太后的支持和鼓励,加上自己的发奋努力,。玄烨竟没有被压垮,反而越来越喜欢上了重担生活。康熙是幸运的,也是不幸的。说他幸运,那是因为有孝庄这位前无古人的伟大的女人站在他的背后。说他不幸,那是因为康熙年间发生了最多的事端,鳌拜,吴三桂,郑经,葛尔丹...不过也正是这些人成就了康熙皇帝,成就了他的丰功伟业,成就了他的盖世英名。

然而,作为一个父亲和丈夫,康熙是失败的。女儿两次摔砸父亲的礼物,我看到了一位父亲那种伤心痛苦却又碍于皇帝尊威无法动容的无奈和悲凉。同是碍于九五至尊的金口玉言,直到容妃死,都没能得到康熙的召回。向自己的妻子认错,这在常人眼中无比正常的事情,在一个帝王身上却难之又难。正如最后老年康熙所说:“她扎得太深了,不想拔出来了。”除了给死后的容妃还原全部的荣耀和加封皇后,这位丈夫再也无法补偿给自己这位贤惠的好妻子任何东西。可怜容妃贤良中惠,确看不到宫内勾心斗角,可怜容妃直言不讳,却瞧不到皇帝的心头痛苦。

容妃是了解康熙的,康熙也是了解她的。可到头来正是这相互之间的了解和默契。让容妃再未得见康熙一面...如此贤惠的妻子,当真古今罕有。康熙啊!你还是幸运的!

不过陈道明将千古一帝的康熙诠释的很有霸气,康熙更是一位真正的人力资源管理大师!

康熙的一生从智拿鳌拜开始平三藩荡葛尔丹降台湾驱除俄国好一个成功的皇帝但是如此荣耀的背后是他废掉2儿子的无奈是他违背孝庄密令的叹息是他离开最喜欢的女人的伤感留下了一行泪,男人很累。

康熙王朝读后感 篇6

浩瀚的历史书卷,随手翻开的一页,都是珍贵的回忆。清朝,作为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个朝代,这个朝代的兴衰历程,用简单的文字是道不明的。单看这个朝代在位的皇帝的作为,康熙不愧是他人评说的“千古一帝”。

爱新觉罗·玄烨,是顺治帝的第三子,他是一位了不起的政治家。康熙帝出生的时候,正是清廷刚站稳脚跟的时候,但是偏偏他的父皇因为董鄂妃的离世万念俱灰出了家,将偌大的朝廷交给了年仅八岁的他。本来朝廷已处于平衡的状态,但是幼主登基,需要辅政,这就让好不容易的朝廷再次有了裂痕。以鳌拜、遏必隆为首的强权派,以赫舍里索尼为首的中立派,也有以苏克沙哈为首的反对鳌拜的派系。大清朝此时边境不安,内部又在搞分裂,这对于年幼的帝王来说真的非常不易。

好在,康熙帝有一位疼爱他的祖母,他的祖母孝庄是一位很睿智、很有谋略的女人。在孝庄的帮助下,康熙帝赢取索尼的孙女,让康熙帝有了强而有力的后盾。此后,康熙帝在祖母和辅政大臣的帮扶下,打散鳌拜党,平定三番,扫除边疆隐患,成为外族人人赞颂的“阿木古浪汗”。

《康熙王朝》中每个人物都有其鲜明的人格色彩,在那个封建的时代,不论是被欲望蒙蔽了的鳌拜,还是鞠躬尽瘁、有企图心却知进退的索尼,或是以稚童之龄接手飘摇朝政的玄烨,都是非常了不起的。只不过,每个人走的路不同,康熙走得是治理天下的仁君之路,他是一位合格的帝王。至于其他的人物,孝庄、董鄂妃、顺治帝或是佟佳贵妃,他们都给我们留下了不同的印象。总体,《康熙王朝》带给我的感受就是很震撼,感叹身处后宫人的无奈,感叹女子不易的同时也钦佩她们的睿智、果敢,也感叹朝堂的争斗,才明白做好一个官员真的很不容易,做人做事都要谨慎小心,目光长远。历史之所以成为历史,不仅有好的东西让我们去学习,更多的是我们要从失败或者其他方面找寻突破口,找到适合自己的人生方向。

更多精彩的康熙王朝读后感,欢迎继续浏览:康熙王朝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