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5000网

2025年七一活动主持稿方案

发表时间:2024-10-20

2025年七一活动主持稿方案。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有序有力开展,就常常需要事先准备方案,方案是阐明具体行动的时间,地点,目的,预期效果,预算及方法等的企划案。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学校高质量发展方案(精选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5年七一活动主持稿方案 篇1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甘肃省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规划》,大力推进全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确保xx年实现全县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思路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标准化学校建设为基础,以教师队伍建设为核心,以加快薄弱学校改造为突破口,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主线,以办好每一所学校和关注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为宗旨,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科学均衡配置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经费等办学资源,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和水平,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科学规划,合理调整学校布局,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

2、坚持一体化建设,实现城乡间、区域间的学校优势互补、共同提高;

3、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提高城乡间、学校间的教育教学质量和整体办学水平,让更多的适龄儿童少年享受机会均等的优质义务教育。

三、工作目标

(一)总体目标

xx年,通过学校结构布局调整、加强学校管理、抓好学校帮扶等措施,全县义务教育达到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经费投入、办学水平、教育机会基本均衡。

(二)年度目标

1、xx年,建成1所初中(新建高台二中),撤并5所农村初中(高台二中、合黎初中、罗城初中、骆驼城初中、宣化初中),全县共保留4所初中(高台三中、城关初中、南华初中、新建高台二中)。南华初中、高台三中、国庆小学、西街小学、巷道中心小学、霞光小学、南华中心小学、定平小学等8所学校完成标准化学校建设任务。

2、xx年,新建高台二中、城关初中、罗城中心小学、新生中心小学、照中小学、正远小学、宣化中心小学、骆驼城中心小学、合黎中心小学、解放街小学等10所学校完成标准化学校建设任务。

3、xx年,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实现基本均衡发展。

四、主要工作

(一)加快硬件资源建设,提升学校办学水平

1、做好中小学布局调整。城区建成1所初中(新建高台二中),将原高台二中、合黎初中、罗城初中、骆驼城初中、宣化初中愿意进城就读的学生并入新建高台二中,全县保留新建高台二中、高台三中、城关初中、南华初中4所初中;农村小学继续推行“一年级隔年招生、邻近村高年级合班授课、联村联乡办校”的调整策略,各乡(镇)利用初中进城后校产办好一所寄宿制中心小学,招生有寄宿需求的高年级学生到中心小学就读。小学不再撤并,全县小学形成3所城区小学、11所完全小学、42所村级小学、适当保留教学点的布局,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高中保持现有布局,逐步创造条件,普及高中教育。

2、加强学校标准化建设。按照《甘肃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试行)》和《高台县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规划》,组织实施全县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工程。对硬件不合格的学校,制定改造计划,从经费、项目上予以倾斜,加快工作进度,限期改造,确保全县在xx年基本配齐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基本完成学校标准化建设。

3、加快寄宿制学校建设。每个乡(镇)集中建设1—2所寄宿制小学,配备必要的学习和生活设备,实现城乡学校资源配置均衡,方便学生就近入学。

(二)提升教师队伍素质,均衡教师资源配置

1、注重学习型教师队伍建设。引导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制定学习制度和计划,创新学习载体,丰富学习内容,不断提高教师的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创新培训方式和手段,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在教师培训中的作用,鼓励教师通过自学、进修等方式,不断更新教育观念,调整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素质,适应现代化教学的需要。

2、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强化师德师风考核,充分发挥考核结果的激励导向作用,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评价的首要内容,在教师职称评审、评优评先中对师德师风不合格者实行“一票否决”,树立一批教书育人的楷模,提升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加大学校领导和教师交流力度。建立完善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长交流轮岗、城镇中小学教师到农村中小学任教服务、农村中小学教师到城镇中小学跟班学习和县内骨干教师巡回授课、紧缺学科教师流动教学等制度,推动校长和教师在城乡之间、校际之间的合理流动。广泛开展“送教下乡”和支教活动,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等骨干教师队伍的引领和辐射作用,带动农村教师素质提升。

4、建立完善的教师补充录用机制。严格实行教师资格准入制度,按照“有编必补、公开选聘、平衡学科”的原则,做好新教师定期补充工作,完善并落实新聘教师农村学校任教服务期制度。

(三)改革学校招生制度,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1、进一步规范义务教育学校招生行为。小学招生坚持“免试、就近、划片”原则,遏制义务教育“择校、择班”热,有效缓解县城学校“大班额”现象,中小学班级容量控制在国家规定标准之内,确保所有学生公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2、进一步深化中考招生制度改革。继续推行“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成绩+综合素质评价”(等级)相结合的高中招生录取制度,落实好高中招生计划30%定向分配到初中学校的政策。在中小学全面推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严格考试管理,不组织、不参加未经市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批准的各种统考、联考或其它竞赛、考级活动。

(四)推进学校信息化进程,建设数字化校园

1、加快中小学信息化建设。加快建设县、乡、校三级网络平台,充分利用各种网络教育资源,大力开发和整合本地教育教学资源,扩大现代远程教育网络覆盖面,努力实现“班班通、人人会、堂堂用”。城乡所有中小学有计算机教室,生机比达到8∶1,师机比达到1∶1。

2、加强教师信息化能力培训。利用高台教育信息网“教研平台”,开展网络博客、网络视频等形式的网上教研活动,促进中小学教师的专业成长;进一步加强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实现全县优质资源共享,真正做到面向学生、走进课堂、用于教学。

3、加强设备管理和使用。各学校要高度重视信息化设备的日常管理、维护和保养工作,制定仪器设备运用维护管理制度,对所有仪器设备及时登记建档,由专人负责。要按照国家课程标准和省教育厅有关文件要求,开齐开全各类实验,积极创造条件向学生开放实验室,提高实验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

(五)加强学校课程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加强学校德育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加强公民素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拓展社会实践,注重知行统一,促进德育内化,增强德育实效性。加强体育、卫生、美育、劳动、国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加强中小学课程管理。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标准,开齐课程、开足课时,确保英语、信息技术、音乐、体育、美术、地理、生物、历史等各门课程的有效开设。同时,开设好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改进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坚决废止“填鸭式”、“题海式”等违反规律的教学方式,倡导启发式教学及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学习习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加大教学研究力度。一是实施课题引领,要求教研人员人人参与课题研究,加强课题的指导与管理,充分发挥课题研究对教研员成长和专业提升的促进作用,整体推进教科研工作,努力建设学习型、研究型、专家型、服务型教研队伍;二是开展以课堂教学大比武、名师赛课为主题的教研活动,不断加强校本教研、联片教研,打破校际界限,多校联合组织开展教研活动,努力创设特色高效课堂,总结推广符合实际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实现学校教与学的有机统一。

(六)保障弱势群体权益,巩固“两基”成果

1、做好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坚持“以流入地政府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的原则,接受农民工子女进入当地学校就读,并与当地居民子女享受同等待遇。

2、发展特殊教育。把残疾儿童少年教育纳入义务教育实施范围,大力推动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同步发展,切实保障残疾人接受教育的权利。

3、加大贫困学生帮扶力度。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和学习困难学生帮扶制度,有针对性地开展学习困难学生的帮扶工作,解决其影响学习的问题,帮助其顺利完成学业。全面掌握辖区内适龄儿童、少年的入学状况,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密切配合、靠实责任,确保贫困适龄儿童少年入学。

(七)大力创建特色学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各学校要立足本校实际,从地域特色、历史文化、师资水平等方面认真审视自身条件,充分挖掘校本资源,科学规划,培育独特的优势项目,努力打造有竞争力的、可持续的、能拉动学校整体发展的、让多数学生受益的特色学校。

(八)建立健全安全制度,提升安全管理水平

牢固树立“安全重于泰山”、“稳定压倒一切”的思想,完善学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和人防、物防与技防措施,健全校园治安防控体系和经常性的联合执法协调机制。深入开展平安校园创建活动,加强校园及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强化安全教育和应急演练,切实提高师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救自护能力,确保学校及师生安全。扎实推进校车安全工程和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强化交通管理和食品安全管理,严防食物中毒事件和交通安全事故的发生。坚持依法治教和民主管理,强化教育信访工作,着力化解矛盾纠纷,不断优化教育发展环境。

五、方法步骤

(一)宣传启动阶段(xx年4月至5月)

1、广泛宣传。通过广播、板报、标语、校园网等宣传形式,使广大干部群众、师生充分认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对全县办学条件与办学质量整体提升的助推作用,进一步明确推进工作的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和方法步骤,切实增强抓好推进工作的自觉性和紧迫感。

2、明确目标。认真贯彻《甘肃省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规划》《甘肃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试行)》等文件精神,制定《高台县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施方案》《高台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规划》《高台县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规划》,全面规划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同时,各学区(校)按照《甘肃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试行)》的要求,积极开展自查,寻找差距,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推进标准化学校建设。

(二)工作推进阶段(xx年5月至xx年6月)

1、营造创建环境。各乡(镇)、部门和学校要调整工作重点,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今明两年的中心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全面安排部署;加大辖区内校园环境整治力度,做好校容校貌整治工作。

2、强化过程督导。严格落实县级领导联系乡(镇)学校制度,跟踪了解工作推进情况,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及时总结工作经验,指导推进工作顺利开展。

3、实现均衡发展。加快薄弱学校改造步伐,各乡(镇)、教育部门对照《甘肃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试行)》,对拟保留的学校逐校排查摸底,制定新建、改建或扩建计划,集中财力建设一批寄宿制小学和完全小学,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使县域内学校之间办学条件基本均衡。

(三)迎检评估阶段(xx年7月至12月)

按照《甘肃省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督导评估实施办法(试行)》要求,做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各种档案资料整理和归档,做到实事求是,数据准确,内容可信,材料齐全,整理规范,各类资料一要就有,一看就懂,一核就准,一查就实。做好迎检各项准备工作,迎接省政府的检查和评估验收。

六、工作措施

(一)加强领导,靠实责任。县政府建立“主要领导挂帅、分管领导负责、教育部门牵头,相关部门配合”的工作机制,各乡(镇)、部门要将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的重要任务,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教育发展规划,切实承担起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责任。县教体局负责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统筹协调、具体规划、组织实施、检查指导和日常管理工作。县发改委要将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列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在项目安排上给予优先考虑和重点支持。推动建立各类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和薄弱学校倾斜的机制。县财政局要建立健全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规范和完善教育经费转移支付制度,统筹城乡和区域义务教育发展,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安排专项资金用于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编办、县人社局要及时核定教职员工编制和岗位,在教师补充、职称评聘、福利待遇等方面对农村学校、教学点给予倾斜。公安、文化、工商、卫生、食品药品监督等部门要共同做好校园周边环境整治、疾病防控和食品安全工作,打造平安校园。宣传、广播电视等部门要加强对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重要意义和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措施的宣传,在全社会形成科学的育人质量评价观,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其他相关部门要根据各自职能,支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二)保障投入,全力推进。切实把义务教育经费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提高保障水平,全面落实义务教育免费政策,根据上级部门的统一部署,逐步提高义务教育阶段生均公用经费标准。鼓励社会各界支持义务教育发展,切实加强义务教育经费管理,确保学校经费足额到位,确保资金使用规范、安全。

(三)健全机制,优化环境。建立健全组织协调机制,县政府定期召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专题会议,及时研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严格落实县级领导干部联系教育制度,定期调研,及时了解和研究解决学校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促使全县教育均衡发展。优化教育发展环境,各乡(镇)和相关职能部门要严格规范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各种检查行为。除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的以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对学校进行检查,严禁向学校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切实保障学校和师生的合法权益。教体局、各学校要认真落实值班制度和应急值守制度,扎实抓好教育信访工作,及时化解各种矛盾和问题,确保教育系统安全稳定。

(四)加强督导,促进整改。县政府教育督导室要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评价乡(镇)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和表彰奖励的重要依据。要充分发挥督政督学职能,按照《甘肃省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评估标准和督导评估办法》,定期开展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督导评估,发现问题及时整改。整改不到位的,对相关责任人依法问责。

(五)创新管理,提高质量。教体局要制定并完善农村寄宿制小学、教学点管理和运行的保障措施及相关政策,取消学区管理机构,实行“中心带动,一校多区”的管理模式,推行中心小学统筹教学管理机制,充分发挥中心小学的管理和指导作用。通过统筹安排课程、组织教师巡回教学、连片教研、集中备课等方式,推动教学资源共享,提高农村小学和教学点的教学质量。

2025年七一活动主持稿方案 篇2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坚持政府主导、公益性主导、公立医院主导,坚持医防融合、平急结合、中西医并重,强化体系创新、技术创新、模式创新、管理创新,以人民为中心,全面加强党对公立医院的领导,推动公立医院发展方式从规模扩张转向提质增效,运行模式从粗放管理转向精细化管理,资源配置从注重物质要素转向更加注重人才技术要素,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为健康湖南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政府主导。强化政府对公立医院发展的领导责任、保障责任、管理责任、监督责任,推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加强公立医院主体地位,维护公立医院的公益性。

坚持分类指导。充分考虑各级各类公立医院实际,围绕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总体目标要求,分级分类明确功能定位、具体目标、重点任务,强化工作指导和政策保障。

坚持因地制宜。结合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群众需求和改革基础等,制定改革举措、实施路径和发展指标,按属地原则对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进行评价,不搞“一刀切”。

(三)总体目标。

以建立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为目标,力争通过5年努力,在全省建成30家省级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示范性医院,率先形成符合我省实际的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经验和模式,实现省域内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布局,构建有序就医和诊疗新格局。全省公立医院人员支出占业务支出比例、人员薪酬中固定部分占比逐步提高,门诊患者满意度、住院患者满意度和员工满意度持续提升。

二、重点任务

(一)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

1.建设目标。牵头开展国际国内高水平临床研究,解决一批医疗领域“临门一脚”和“卡脖子”问题,推动医学进步,带动全省医疗水平不断提升。国家医学中心建设单位医院病例组合指数(CMI)值力争达到1.8,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单位医院病例组合指数(CMI)值力争达到1.5。平均住院日控制在8天以内,四级手术占比和技术服务性收入占医疗收入比例力争达到50%。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达到5级及以上。

2.建设任务。支持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创建国家医学中心,开展国家卫生健康委与湖南省人民政府共建高质量发展医院试点。围绕精神、肿瘤、心血管病、创伤、神经疾病、儿科、骨科、呼吸、传染病、妇产、老年病等重点专科方向,争取与国家卫生健康委共建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发挥湖湘中医优势,创建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加强国家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和救援队建设,推进陆空一体医疗转运与救治。

(二)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

1.建设目标。建成一批省级高水平医院,提升省域诊疗能力,实现大病重病在本省解决。医院病例组合指数(CMI)值力争达到1.3,平均住院日控制在8天以内,四级手术占比力争达到35%,技术服务性收入占医疗收入比例力争达到40%。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达到5级及以上。

2.建设任务。依托国家级高水平医院的技术人才支持,规划设置若干个省级综合性和传染病、创伤、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等专科区域医疗中心。开展疑难重症等诊疗技术攻关,设立一批省级多学科疑难病诊疗中心,启动一批重大疾病诊疗技术创新项目建设。推进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全省建设50个国家级、300个省级和1200个市(县)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10大中医优势专科,建立规范高效的多学科协作机制。

(三)地市级公立医院(城市公立医院)建设

1.建设目标。发挥公立医院在城市医疗集团中的牵头作用,每个市州至少建成1个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城市三级公立医院的医院病例组合指数(CMI)值达到1.1,平均住院日控制在8天以内,四级手术占比力争达到30%,技术服务性收入占医疗收入比例力争达到35%。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达到4级及以上。

2.建设任务。按照网格化布局管理,组建由三级公立医院或代表本行政区域医疗水平的医院牵头,其他若干家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机构等医疗机构为成员的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统筹负责网格内居民预防、治疗、康复、护理、健康促进等一体化、连续性医疗服务。固化地市级定点医院集中收治模式,各市州依托综合实力强的城市三级医院建成市级重大疫情救治中心。加强公共卫生科室标准化建设,强化公立医院公共卫生服务职能,推进医防协同。推进以全科医生为主体、全科专科有效联动、医防有机融合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四)县级公立医院建设

1.建设目标。县级医院综合能力全面提升,县域内就诊率达到95%左右。医院病例组合指数(CMI)值达到0.8左右,平均住院日控制在7天以内,三、四级手术占比和技术服务性收入占医疗收入比例力争达到40%。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达到4级以上。全省所有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实现“二甲”全覆盖,50%的县人民医院、35%的县中医院达到三级医院医疗服务能力水平。

2.建设任务。发挥县级医院在县域医共体中的龙头作用,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带动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医疗服务能力。实施“强边”计划,支持湘赣边界等省际边界的县级公立医院建设,打造5—10个省际边界地区医疗服务高地。实施“强基”计划,重点建设急诊急救、重症、肿瘤、心脑血管、呼吸、消化、儿科、麻醉、康复、精神心理和感染性疾病等11个临床专科和中医特色专科,补齐县级公立医院专科服务能力短板。实施“强链”计划,依托大型公立医院,建设一批县级医院紧缺人才与适宜技术培训推广基地,提升县级医院能力,推进全省医疗服务同质化。加强县级医院与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分工协作和业务融合,推行终末期肾病等疾病“县治、乡管、村访”和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医防融合等模式,强化县级医院对家庭医生团队的技术支撑,提升签约服务质量。县域内依托1家县级医院,完善重症、呼吸、麻醉、感染性疾病等学科建设,建设独立的传染病病区。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健全组织领导体制和工作推进机制。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组长,统筹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坚持由一位政府负责同志统一分管医疗、医保、医药工作,统筹协调“三医”联动改革,强化部门协同,落实工作保障。

(二)落实投入责任。

按规定落实政府对符合区域卫生规划公立医院的投入政策,落实对中医医院和传染病医院、精神病医院、儿童医院、妇幼保健院等专科医院的投入倾斜政策。支持国家医学中心、国家和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

(三)强化医疗服务支撑

1.加强临床专科建设。以满足重大疾病临床需求为导向建设临床专科,重点发展重症、肿瘤、心脑血管、呼吸、消化、感染、儿科、麻醉、影像、病理、检验等临床专科和中医优势专科。支持高等院校在“双一流”建设中开展前沿科技创新,建设高水平的临床学科。

2.加强医疗质量管理。建设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信息化平台,健全覆盖主要专业的省、市、县三级医疗质量管理标准和控制体系。强化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降低重点病种和重点手术死亡率。持续强化医院感染防控管理,提高重大疫情应对能力。加强用药监测与处方点评,提升临床合理用药水平。

3.强化医学技术创新。加强国家级和省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实施省科技创新计划,重点开展脑科学、重大疾病发病机理与防治、创新药物和高端医疗器械等方面的研究和成果转化;加快复合手术、微创手术、介入手术、手术机器人等临床治疗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推动再生医学、精准医学、人工智能辅助医学发展。推动重大疾病中医药防治技术创新,发展中药材精深加工。鼓励商业健康保险参与特需服务,促进医疗新技术进入临床使用。推动医、教、研、产结合,打造医学科技创新应用平台与产业链。

4.创新医疗服务模式。推进预约诊疗与线上分诊,推行“预住院”、日间手术服务。做实责任制整体护理,开展无陪护病房试点,开展延续护理服务。推进建设胸痛、卒中、创伤、危重孕产妇救治、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五大中心”市、县全覆盖。推广中医综合诊疗模式、多专业一体化诊疗模式、全链条服务模式,实施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临床协作试点。开设合理用药咨询或药物治疗管理门诊,开展精准用药服务。

5.构建分级分层分流的重大疫情救治体系。支持符合条件的公立医院在控制单体规模的基础上,采取新设或并购、重组等方式适度建设发展多院区,发生疫情时迅速转换功能。健全中西医结合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机制,提升中医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治能力。发挥军队医院在重大疫情防控救治和国家生物安全防御中的.作用。

6.强化信息化支撑作用。加强公立医院信息化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推进电子病历、智慧服务、智慧管理“三位一体”的智慧医院建设,推进公立医院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分级评价。推进人工智能、第五代移动通信(5G)、区块链、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医疗服务融合发展。支持智能医疗设备和智能辅助诊疗系统的研发与应用。推进智慧医共体建设,发展远程医疗和互联网诊疗,健全完善互联网医疗服务监管平台,推进互联网医院建设,推动同级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推行“基层检查、上级诊断”。建立药品追溯制度,探索推行公立医院处方流转。

(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1.改革人事管理制度。全面落实国家公立医院人员编制标准,建立动态调整机制。落实公立医院人员招聘、职称评审自主权,稳妥推进三级公立医院自主开展高级职称评审试点。改革完善人才评价机制,探索实行成果代表作制度,建立以临床需求为导向、符合医疗卫生行业特点的职称评定体系。完善岗位管理制度,进一步优化公立医院医、药、护、技、管人员比例和专业技术岗位结构比例,提高高级专业技术岗位占比。公立医院医护比逐步达到1∶2左右。

2.改革薪酬分配制度。落实“允许医疗卫生机构突破现行事业单位工资调控水平,允许医疗服务收入扣除成本并按规定提取各项基金后主要用于人员奖励”要求,建立健全主要体现岗位职责和知识价值的薪酬体系,落实公立医院内部分配自主权。合理核定和动态调整公立医院薪酬总量,合理确定人员支出占公立医院业务支出的比例,允许公立医院在核定的薪酬总量内自主设立薪酬项目。落实科技创新激励政策,科技成果转化所获收益主要用于对完成、转化该项科技成果作出重要贡献人员的奖励。鼓励推行公立医院主要负责人年薪制。

3.完善医务人员培养使用政策。健全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强化医学生职业素养教育,推动医学生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落实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和继续医学教育制度,落实“面向社会招收的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培训对象培训合格当年在医疗卫生机构就业的,在招聘、派遣、落户等方面,按当年应届毕业生同等对待。对经住培合格的本科学历临床医师,在人员招聘、职称晋升、岗位聘用、薪酬待遇等方面,与临床医学、中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同等对待”要求。加强中医药师承教育。加强老年、儿科、重症、传染病等紧缺护理专业护士的培养培训。加强县级医院医务人员培训和向上级医院跟班学习,提升医务人员能力。持续实施高层次卫生人才“225”工程,加大海内外高层次医学人才引进,培养一批高层次复合型医学人才和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人才、领军人才、创新团队。对医疗卫生领域优秀青年人才申报省级人才工程予以适当倾斜。

4.深化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建立价格科学确定、动态调整机制,定期调整医疗服务价格,持续优化医疗服务价格结构。完善基本医疗服务价格政府定价和特需服务价格市场调节机制。规范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管理,优化对技术成熟、临床疗效确切的新技术新项目和特需医疗服务项目的审核程序,加快审核新增医疗服务价格项目。

5.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推行以按病种付费为主的多元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推广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区域点数法总额预算和按病种分值付费改革,推进医疗康复、慢性精神疾病等长期住院按床日付费,门诊特殊慢性病按人头付费。探索符合中医药特点的医保支付方式和中医特色的门诊、住院按病种付费管理。规范医保协议管理,确保基金及时足额拨付。建立健全综合考核机制,做好国家组织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采购使用常态化管理工作。探索对紧密型医疗联合体实行总额付费,加强监督考核,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

(五)提高医院运营管理水平

1.健全医院运营管理体系。加强法制建设,强化公立医院法治保障。落实公立医院总会计师制度。建立完善医院运营管理决策支持系统,推动医院运营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以大数据方法建立病种组合标准体系,形成疾病严重程度与资源消耗在每一个病组的量化治疗标准、药品标准和耗材标准等,对医院病例组合指数(CMI)、成本产出、医生绩效等进行监测评价,引导医院回归功能定位,提升管理效益。

2.加强全面预算管理。建立医院全面预算和绩效管理信息系统,以医院战略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目标为依据,实现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和绩效评价全过程的预算管理。强化预算绩效约束,规范绩效目标的设定、审核、监控、评价、应用,推进预算和绩效管理相融合,促进资源有效分配和使用。定期公开医院财务信息,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3.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以业务管理和经济管理的重大风险、重大事件、重要流程为重点,开展风险评估和内部控制评价,强化内部授权审批控制、预算控制、资产控制、合同控制、会计控制、政府采购控制、信息公开控制等,防范财务风险、业务风险、法律风险和廉政风险。强化成本消耗关键环节的流程管理,降低万元收入能耗支出。推行医院后勤“一站式”服务。

4.强化绩效考核和结果运用。健全绩效评价机制,突出医疗质量、运营效率、持续发展、满意度评价,改革完善公立医院内部绩效考核办法。全面推进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将绩效考核结果作为公立医院发展规划、重大项目立项、财政投入、经费核拨、绩效工资总量核定、医保政策调整的重要依据,作为选拔任用医院党组织书记、院长和领导班子成员的重要参考。

(六)加强医院文化建设

1.强化患者需求导向。坚持生命至上、人民至上,弘扬人文情怀,聚焦群众看病就医“急难愁盼”问题,优化就医流程,改善就医环境。设立一站式服务中心,开通军人、老年人、残疾人、孕妇等特殊群体便捷就医通道,为患者提供预约、医保、财务、病案、投诉等多种安全、适宜、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探索开展医生医疗服务满意度评价,突出品德能力和业绩评价。

2.建设特色鲜明的医院文化。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和医疗卫生崇高职业精神,挖掘整理体现医院发展历史、技术特色、价值取向等各方面的文化特征,凝练成战略目标、精神品质、服务理念、品牌形象、服务特色和院训、院徽、院歌等文化共识,凝聚支撑医院发展的精神力量。

3.关心关爱医务人员。建立健全保护关爱医务人员长效机制,推进临床一线医务人员办公室现代化、值班室舒适化、带薪休假常态化。推动建立医务人员职业荣誉制度,宣传表彰先进典型,提升医务人员职业使命感。加强医院安全防范能力建设,完善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机制,全面开展医院安检工作,严厉打击医闹、暴力伤医等涉医违法犯罪行为,保护医务人员安全。

(七)坚持和加强党对公立医院的全面领导

1.全面执行和落实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充分发挥公立医院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促改革、保落实的领导作用,集体研究决定医院重大问题。健全医院党委会和院长办公会议事决策制度,建立书记、院长定期沟通和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执行情况报告制度,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分工合作、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把党的领导融入医院治理全过程各方面各环节。把党的建设有关要求写入医院章程,落到实处。

2.加强公立医院领导班子和干部人才队伍建设。按规定设置医院党组织领导职数,选优配强医院领导班子特别是党组织书记和院长。党组织书记和院长分设的,党组织书记一般不兼任行政领导职务,院长是中共党员的同时担任党组织副书记。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原则,医院党委按照干部选拔任用有关规定,制定实施医院内部组织机构负责人选拔任用具体办法,完善人才管理机制,建立医院领导班子成员联系服务高层次人才制度。

3.全面提升公立医院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质量。实施党支部“五化”建设提质工程和基层党建工作示范点建设,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标准化、规范化。强化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建立党支部参与人才引进、队伍建设、职称职务晋升、绩效考核、薪酬分配、评奖评优等重大事项讨论决策的制度机制。实施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建立健全“双培养”机制。

4.全面落实公立医院党建工作责任。建立健全各级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卫生健康部门具体负责、相关部门齐抓共管的党建工作责任体系和联席会议制度。医院党组织承担党建工作主体责任,党组织书记是第一责任人,党政领导班子其他党员成员要严格落实“一岗双责”。全面开展公立医院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把党建工作成效纳入医院等级评定和巡视巡察工作内容,作为年度考核和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

四、组织实施

(一)落实责任分工。各地要加强组织领导,统筹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与体制机制改革。各级医改牵头协调部门要牵头抓总,协调各部门按照分工积极配合,调整完善相关政策,为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各级各类公立医院要结合实际,制定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具体目标和实施细则并认真组织实施。

(二)完善督导评价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围绕《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工作台账,定期调度、动态监测,与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等有机结合,适时开展评估。进一步健全多元化综合监管机制,加强医疗卫生行业作风建设。

(三)总结推广经验。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中医药主管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调研指导,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加强舆论引导,强化示范引领,重点培育一批示范性医院,以点带面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取得实效。

2025年七一活动主持稿方案 篇3

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提升育人质量,提高教育公平水平,使教育更有效率和更持续发展,不断向教育现代化迈进,把高台教育逐步打造成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优质高地,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根据国家及省市相关文件及会议精神,特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教育公平为根本要求,以深化改革为根本动力,以实现教育现代化为根本抓手,全面贯彻落实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抓重点、补短板、优环境,着力破解影响我县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制约因素和瓶颈问题,实现高台教育教学“质量双提升”,打造“高台”质量品牌,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立德树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坚持质量为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学校发展的永恒主题。把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放在突出位置,全力推进高台教育从注重硬件建设向注重内涵提升转变、从注重规模增长向注重质量提升转变,从注重“有学上”向注重“上好学”转变,让更多的孩子享受到实实在在的优质教育资源。

(三)坚持改革创新。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坚持目标考核,落实奖惩机制。鼓励大胆探索和试验,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创新人才培养体制、办学体制、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质量评价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建设现代学校制度,为持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提供强大动力。

三、工作目标

紧紧围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这一主线,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精心打造五大重点工程,全面推进教育资源优质化、教育手段信息化、教育结构科学化、教育治理现代化,使全县教育资源配置更加优化,学校管理更加规范,综合评价更加科学,力争通过一年努力实现“学生减负、教师提能、课堂提效、质量提高”,全县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四、具体任务

(一)实施五大攻坚计划推进工程

1.学前教育提档升级。一是做好规划设计。出台《高台县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实施方案》,初步制定《高台县第四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全面设计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路径。二是优化学校布局。加大城区幼儿园建设力度,在县城东北片筹划建设城关幼儿园,县城西南片筹划建设第二幼儿园,进一步扩充城区公办幼儿园学位,扩大城镇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不断降低城区公办幼儿园班额。撤并骆驼城镇团结幼儿园、南华镇成号幼儿园、巷道镇红联幼儿园、黑泉镇明德幼儿园、罗城镇河西幼儿园、罗城镇侯庄幼儿园等已空置的幼儿园。新建或改扩建6所农村小学附设幼儿园食堂,对2所农村小学附设幼儿园校舍进行维修改造。三是力创特色品牌。督促5所城区公办幼儿园以特色文化引领,创建办园品牌,在市级及以上取得一定社会影响,提升高台学前教育在全市及全省的影响力。督促农村省级一类幼儿园在城区联盟示范园的帮扶下,从环境创设、科学保教、户外活动、家园共育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巩固提升,努力打造富有高台特色的农村学前教育特色品牌。四是开展晋等升级。组织专家团队,积极指导西苑幼儿园和骆驼城镇新民幼儿园做好省级一类幼儿园创建工作,确保年内晋升为省级一类幼儿园。督促城区示范园对联盟内的骆驼城镇西滩幼儿园、梧桐幼儿园、骆驼城幼儿园,南华镇礼号幼儿园、巷道镇正远幼儿园、黑泉镇黑泉幼儿园进行重点帮扶,努力改善办园条件、提升办园水平,为今后创建省级一类幼儿园打好基础。五是深化联盟帮扶。建立城乡学前教育五大联盟,健全完善联盟内农村幼儿园中层领导和教师跟班学习、城区幼儿园中层领导和教师下乡帮带工作机制,推进保教内容、教师培训、园务管理等方面共同规划、同步实施,组织开展农村幼儿园办园质量复评活动,完善学前教育联盟评价机制,整体提升农村学前教育发展水平。六是抓好游戏和阅读。借鉴“安吉游戏”经验创新游戏化教学活动,积极开发特色游戏和户外活动课程,持续强化游戏化教学,提升幼儿综合能力,推进科学保教。深入开展幼儿绘本阅读活动,夯实绘本阅读指导及评价的过程管理,做好幼儿绘本阅读能力的监测工作。(基教股牵头负责,各相关股室、各幼儿园配合)

2.义务教育均衡优质。一是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组织相关人员深入城乡学校开展教学质量提升专题研讨活动,督促相关学校进一步强化教学质量意识,完善提升教学质量的措施,加强教学常规管理,重视薄弱学科教学研究,补短板,强弱项,整体提升教学质量。二是强化一体发展、高位均衡。完善义务教育“1+N”、农村幼小“3+2”发展模式,优化结对帮扶、管理和考核,深入开展“专递课堂”“名师课堂”“网络课堂”活动,着力打造“小而精、小而美”的农村小规模学校,保障学生就近入学,推动农村生源回流,提高城乡均衡发展水平。三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通过科学核编、签约引进、考试招录、特岗聘用等方式,着力优化教师结构。借助高端培训、定向培养、导师引领等途径,拓宽校长视野,提升专业素养和管理水平。建立网络名师工作室,完善名师考核奖励机制,构建名师推介平台,发挥名优特教师、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带动教师专业水平的整体提升。四是大力实施“全面改薄”和学校办学条件提升工程。积极做好农村小规模学校的资源优化整合工作,通过联盟发展,帮助薄弱农村小学突破瓶颈,改善农村小学办学条件,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建设创客实验室、智慧教室、智能机器人实验室、数字仿真实验室等功能教室,不断改善办学条件,以办学条件的现代化推动教育现代化。五是进一步推进教学改革和研究。倡导实施“贴地式”“草根式”教研,深化智慧教育,丰富督导帮扶手段,开展“一校一品”特色学校创建活动,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提炼并推广优秀经验,实现教育质量和效益的整体提高,创建一批办学方向正确、教育管理精细、文化特色鲜明、教学质量优良的义务教育名校。(基教股牵头负责,各相关股室、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配合)

3.高中教育改革发展。一是深入推进教学改革。落实甘肃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方案,强化推进措施,按计划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制定《高台县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办法》,合理安排普通高中教学科目和课时,开齐开足各类课程。督促学校加强特色课程建设,积极开展校园阅读、写作、演讲、科技创新、职业体验等社团活动。依据学科人才培养规律、高校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和学生兴趣特长,构建规范有序、科学高效的选课走班运行机制。依托“张掖市普通高中教育联盟”深入落实“1234”质量提升计划,组织开展教育教学评估、教学展示观摩、教育教学研讨等活动,积极推广基于情境、问题导向的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等课堂教学模式。二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按照学科紧缺程度,有计划、分批次从重点师范大学和重点高校签约引进免费师范生、研究生等高素质人才,努力充实教师队伍。加大教师培训力度,选派学科骨干积极赴外参加新课程、新高考研讨培训活动,不断加强校本培训,促进教师队伍全面成长。三是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建设覆盖校园的无线网,购置网络教学资源,更新教育教学设备。加强高中学校图书规范管理和数字化管理,维护相关设施设备,按标准购置图书。新建20个标准化考场,对原有的20个标准化考场进行更新换代、改建升级。四是加大宣传力度,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督促学校通过多种方式,积极向师生、家长、社会广泛宣传高考综合改革的各项政策,营造浓厚的改革氛围。(基教股牵头负责,各相关股室、高台一中、职业中专配合)

4.职业教育技能振兴。一是借助省级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创建的契机,结合我县实际重点做好汽车运用与维修、老年服务与管理、农村经济综合管理等省级示范专业的建设工作,把艺术类、学前教育、会计等专业办成具有一定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特色专业,把旅游服务管理专业与我县红色旅游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力争形成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鲜明特色的学校专业格局。二是构建和完善实训教学体系,统筹好基础训练、专业实训、跟岗实习、顶岗实习等实训教学途径,进一步拓展实训教学的广度。积极探索生源较少的情况下与高职院校开展中高职一体化“3+2”的培养模式,完善中职学生培养体系。加强与高职院校的交流合作,与合作的高职院校做好教学内容方面的对接,提高教学内容衔接紧密度。严格落实实践性教学课时不少于总课时50%的实训教学要求,持续改善实训教学条件,加大虚拟仿真、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实训教学资源的配置力度,加强红色旅游相关专业实训设施的投入力度。三是督促职业中专多渠道考察县域内、东南沿海、新疆等企事业单位,瞄准用人单位需求,构建务实紧密的校企合作关系,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四是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在教学中融入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和专业教学标准要求,将1+x证书制度试点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师队伍建设等紧密结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五是从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定位出发,把学校的短期培训、电大学历教育、技能鉴定、创业创新培训、社区教育等工作纳入学校的重点工作,争取把全县的社会培训整合到职业中专,盘活已有的师资、设备等资源,并有效转化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职教股牵头负责,各相关股室、职业中专配合)

5.民办教育规范达标。一是严格民办学校(机构)设立与审批,坚持科学规划、适度发展、依法办理、严格审批的理念,规范执行民办教育审批各环节标准,严把民办教育入口关。二是规范校外教育培训机构管理与运行,出台《高台县民办教育机构管理办法》,成立民办教育协会,坚持依法管理,规范办学的总体要求,对全县民办教育机构依据现有办学条件场地、师资队伍,统一标准重新确定培训内容、招生范围及规模。三是努力提高民办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坚持民办教育机构教师备案制,加强校长、教师培训,开展持证上岗、培训积分、业务考核等方式,有效提升民办教育从业人员能力。四是持续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依法取缔无证无照、不符合国家规定标准的校外培训机构,着力促进民办培训机构资质合法、办学行为规范、办学质量不断提升,全面推进民办教育高质量发展。(职教股牵头负责,各相关股室、各民办教育机构配合)

(二)实施五育并举质量提升工程

6.突出德育实效。一是开展红色基因传承十大行动。制定《高台县教育系统“红色基因传承”十大行动方案》,充分利用我县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在全县各级各类学校扎实开展深入、持久、生动的“红色基因传承”十大行动,不断深化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广大学生铸牢爱党爱国根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二是深入落实《高台县中小学德育工作实施方案》,督促学校严格落实德育课程,加强学科和校园环境的德育渗透,积极开展养成教育,认真组织开展好团队活动、综合实践活动及研学旅行活动,不断增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大力促进德育工作规范化、制度化。三是深入实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金种子”工程,推进互联网+德育载体创新,大力开展理想信念、爱国主义、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扎实开展“四史”学习教育、“从小学党史,永远跟党走”“学习新思想,做好接班人”等主题教育活动。构建家校联系“立交桥”,加快建立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健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工作机制,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四是推广一批德育典型模式。挖掘一批学校德育工作典型模式,进行总结提炼完善后,在全县各级各类学校中全面推广,进一步提高学校德育工作成效。

7.提升智育水平。一是不断强化学前教育保教管理。安排一批园长外出学习培训,更新幼儿园保教理念。进一步完善以主题活动统领、教学活动支撑、户外活动保证、区域活动拓展的学前教育保教方案,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开展精细化的保教工作,通过玩教具制作、课堂教学大比武、四项全能达标、艺术比赛及优质课、示范课、观摩交流等教学研讨活动,深入推进保教质量不断提升。二是持续提升义务教育教学质量。强化中考备考工作,精心组织好毕业年级诊断考试,召开教学质量研讨分析会议,确保中考成绩稳中有升。做好各年级教学质量监测工作,以监测结果为导向,督促学校抓好教案备写、课堂教学、课后辅导等教学常规工作,力争教学质量持续提升。表彰奖励一批义务教育阶段优秀学生,树立品学兼优学生典型,发挥好学习典型示范作用。三是积极开展高中教育“名校培优、小班育穗”行动。全方位构建优生培养机制。不断完善“一驱三模五环探究发现式”教学模式,促进教师教学风格从统一规范向个性化发展,为提前应对新高考改革打好基础。开展好高考备考工作,做好优生选拔培训工作。四是努力抓好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深化学习培训、骨干引领、科研带动、以赛促教,选派教师赴外地开展能力提升培训,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不断提升职业教育教学质量。

8.强化体育工作。一是抓好学生基本运动技能提升工作。督促学校落实体育课程开设刚性要求,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1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落实好常态化体育兴趣小组、体训队训练,指导学生掌握好“跑、跳、投”等基本运动技能。二是提升学生专项运动技能。督促学校扎实开展好校园足球训练及游泳课教学工作,重点推广普及花样跳绳、武术、舞龙舞狮、围棋四项中华传统体育项目。三是做好学生运动技能监测。组织开展好全县足球、乒乓球、跳绳竞赛活动,按省市要求积极创建足球、篮球、排球等特色学校。组织学生运动技能抽测评价活动,以量化的形式督促学校开展好学校体育工作。

9.增强美育熏陶。一是开齐开足美育课程。改进美育教学方法,构建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校园文化相结合的艺术教育发展机制,推行艺术教师走教制,聘用社会文化艺术团体专业人士、民间艺人、校外戏曲专家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担任学校兼职美育教师,督促学校开齐开足美育课程。二是培育学生艺术素养。结合体艺“2+1”项目的推进,面向全体学生组织开展艺术社团活动,督促每个学生至少参加一项艺术活动,培养一项艺术爱好,掌握一项艺术特长。优化乡村学校少年宫运行机制,积极开展社团走班、师生文化艺术节、志愿服务等活动,建立课程支撑、活动拓展、文化熏陶、评价引领“四位一体”的农村美育推进机制,全面提升农村学生审美素质。三是组织开展红色文艺系列活动。督促学校精心组织开展主题鲜明的演讲、朗诵、歌咏、情景剧、舞蹈比赛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在“六一”国际儿童节组织以“庆祝建党100周年,争做新时代好少年”为主题的红色文艺精品创作展演,组织开展以“红色基因代代传”为主题的主题手抄报评比、书画展览、摄影比赛。组织教育系统学生开展“庆祝建党100周年,争做新时代好少年”文艺展演暨优秀学生表彰活动。四是开展红色经典歌曲传唱活动。督促各级各类学校结合实际组建合唱团,精选推荐红色经典歌曲,利用大课间活动、课前一支歌等时段,组织开展“传唱红色歌曲,建设美好家园”主题红歌传唱活动,形成“人人唱红歌、班班有歌声、校校有活动”的浓厚氛围。在“七一”前后,督促各校(园)广泛开展“红歌献给党”系列主题活动。

10.加强劳动教育。一是建立劳动教育场地。积极筹建全县校外劳动教育基地;农村学校充分利用校内空地或学田建立劳动教育校内外实践场地,初步做到城区学校校外劳动教育有基地,农村学校劳动教育校校有场地。年内开展城区中小学校外劳动教育实践活动试点工作,农村中小学每月开展一次校内劳动教育实践活动。二是强化劳动技能培养。开齐开足劳动教育课程,通过每周一节的劳动教育课、每月的校内劳动教育活动、校外劳动教育实践活动、校级劳动技能竞赛活动等,分学段、分年级培养学生洗衣、做饭、做家务、种植、养殖等劳动技能。三是开展劳动技能监测活动。建立学校为主导、家庭为基础、社会为支持的劳动教育协同机制,把劳动教育和劳动技能培养融入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结合劳动教育实践活动,组织开展学生劳动技能抽样测评活动,将评测结果作为评价学校劳动教育工作的重要依据,督促学校认真落实学生劳动技能培养工作。

(三)实施师生减负提质工程

11.改进教案备写。一是督促学校认真落实《高台县教育局关于教案备写与管理的指导意见》要求,采取手写教案与电子教案相结合、集体备课与批注相结合等多种适合学校实际的方式,积极做好备课及教案备写工作,切实减轻教师备课负担。二是加大教案备写的监管力度,督促学校建立并完善教案周签阅、月检查、学期评比等监管机制,不断提高教案备写的质量。

12.强化作业管理。一是建立并完善学生作业监管机制。通过入校检查、随机询问家长、接受家长电话反映、安排人员每月入校检查等方式,强化学生作业监管,坚决杜绝布置机械、无效、重复性、惩罚性作业,超量布置作业、给家长布置或者变相布置作业、要求家长检查和批改作业的现象。二是督促学校结合各自实际制定学生作业管理办法,探索分年级统一布置作业的方式,提高作业设计质量,提倡分层布置作业,布置弹性作业、个性化作业,注重设计探究性作业、实践性作业,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13.加强手机管理。一是加强学生手机的监管。督促学校不准学生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学校通过设立校内公共电话、建立班主任沟通热线、探索使用具备通话功能的学生电子设备或提供其他家长便捷联系学生的途径等措施,解决学生与家长的通话需求。二是加强课堂教学和作业管理。各级各类学校教师不得用手机布置作业或要求学生利用手机完成作业,教育局组织人员定期明查暗访,确保要求落实到位。三是加强教育引导。督促学校通过国旗下演讲、班团队会专题教育、心理辅导、校规校纪学习等多种形式加强教育引导,让学生科学理性对待并合理使用手机,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和自我管理能力,避免简单粗暴的管理行为。四是做好家校沟通。督促学校通过多种方式将手机管理的有关要求告知学生家长,讲清过度使用手机的.危害性和加强管理的必要性,要求家长履行教育职责,加强对学生使用手机的督促管理,形成家校协同育人合力。

14.加强睡眠管理。一是严格执行省、市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到校时间,督促学校将开学放假、上学放学及课后服务时间在校门口醒目位置公示,保证小学生每天睡眠不少于10小时,初中生每天睡眠不少于9小时。组织人员对学生到校时间、放学时间进行定期检查,督促存在问题的学校进行整改。二是加强家校联系,督促学校通过多种方式向家长宣传家庭教育知识,重点提倡学生中午和晚间按时休息,保障充足的睡眠时间和睡眠条件。督促教师对上午课堂教学中表现出睡眠不足症状学生的家长采取科学合理的方式进行沟通教育,对长期睡眠不足的学生进行重点家访。

(四)实施教师资源优化工程

15.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坚持师德建设第一标准,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开展师德师风教育,建立健全师德师风考核、监督评估的长效机制,加大对教师职业道德的监管和考核力度。持续开展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四方参与的教师德能评价工作,强化结果应用。

16.推进“县管校聘”改革实施。深入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长交流轮岗,实施以支教、走教、轮岗为主要形式的城乡教师交流机制。完善教师职称评审办法和评审条件,形成以教学为本的职称评审导向。深入推进教师职称制度改革,优化中高级岗位结构比例,缩小城乡、校际之间中高级比例差距。坚持向基层学校、向一线教师倾斜,加大爱岗敬业表现、工作实绩、工作年限等评价权重。

17.持续加强队伍建设。加强学校管理人员自身建设,切实把学校领导干部队伍建设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建立网络名师工作室,推进城区学校中层领导下乡挂职、农村学校教师进城跟班,不断激发教师自我发展内驱力。落实好人才引进、特岗教师计划,扩大师资队伍规模,优化师资队伍结构。进一步严格教师队伍管理,盘活教育管理资源,稳步有序调剂优化教师结构,不断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18.做实做优教师培训工作。实施好国培、省培及县级培训工作,建立稳定的培训基地,举办校长、班主任论坛,实施学校管理人员能力提升和教师特长培养计划,扩大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跟岗研修覆盖面,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素质。深化城乡结对、融合提升、一体发展,大力开展体艺教师走教、文艺工作者援教联盟活动,切实提高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水平,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19.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完善骨干教师选拔办法、认定标准,补充市、县级骨干教师100名以上,实施千名骨干培养计划。通过项目驱动、科研带动等方式培养骨干教师,规定任务,明确职责,提高待遇,定期考核,优进劣汰。发挥名优教师、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带动教师队伍专业水平的整体提升。

(五)实施教育信息化推进工程

20.完善机制,强化教育信息化工作管理职能。一是加强对全县教育系统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的统筹协调,督促学校完善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领导机构,进一步明确责任,每年至少召开2次以上专题会议。二是制定2021年教育信息化、网络安全和教育装备工作要点,将教育信息化和装备重点工作列入学校整体工作计划,严格核定专、兼职电教管理人员工作量及其职责,提升管理人员技术与能力。三是进一步完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考评细则》和《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考核方案》,对教师进行量化考核,规范考核程序,严肃考核结果的运用,将考核成绩计入教师绩效考核或年终考核成绩当中。

21.深化应用,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一是完善《高台县智慧教育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高台县教育信息化深化应用实施方案》,督促学校积极开展信息技术应用教研活动,不断探索、研究和实践应用教育信息化手段促进课堂教学质量提升的新策略、新手段、新思路。二是结合学校实际与特色,打造富有特色、具有可推广价值的信息化应用优秀典型案例,促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深度。组织相关人员不定期入校检查案例实施过程与情况,评选出优秀案例在全县推广应用,利用信息化手段全面提升全县中小学课堂教学质量。三是推进“专递课堂”建设,实施城区学校辐射乡村学校的网络直播“专递课堂”和农村中心辐射教学点的网络互动专递课堂,解决农村学校个别课程开设不齐、教学质量不高的问题。

22.夯实基础,加大城区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力度。一是持续推进实验教学场所建设,探索建设学科功能教室、综合实验室、创新实验室、教育创客空间等,对普通教室进行多功能技术改造,建设复合型综合实验教学环境。二是为城区中小学配备更新“班班通”交互触控一体机、教学与办公用电脑、智慧教室、纸笔互动教室、教师平板电脑、3D打印室、云教室等信息化功能室,注重场景式、体验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开展研究型、项目化、合作式学习,强化对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探索创客教育、混合式教育等教育方式,构建“互联网+”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三是完善实验教学体系,着力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加强图书管理,实现一书一码,完成市级图书管理平台的图书录入及数据更新工作,逐步形成三级图书网络管理信息化体系,实现图书管理平台年借阅图书生均达8册以上,借阅率达到20%以上。

23.创新发展,探索大数据背景下的精准教学模式。以智慧教育标杆校为试点,配备智慧教室、教师平板电脑、AI摄像机、纸笔互动教室等智慧学习环境,采集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行为数据,搭建智慧教学大数据平台,帮助学校提升教学管理的实效性,转变教学模式与学习方式,实现自主化学习与个性化教学。分析教、学、研全过程数据,聚焦共性薄弱知识点,帮助教师设计教学重点,为教师教学与教研提供精准数据支持。按学习科目自动分析学生强项与弱项,实现学生常态化学情的精准诊断分析和优质资源推送,提升教学效率与传统课堂教学容量,探索大数据、人工智能背景下的精准教学模式。

24.加强培训,提升中小学师生信息素养。一是完善《高台县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2.0》,选派学校校长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信息化领导力培训,开展电教管理员业务与技术能力培训,分段、分层、分科对骨干教师进行培训。二是加强趣味编程课过程管理,督促各学校成立创客教育社团,并定期开展机器人创客教育活动,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各级各类机器人和创客类竞赛活动。

25.以赛促用,提高教育信息化创作水平。一是督促学校进一步提高对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竞赛活动、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微课大赛及创意编程与智能设计大赛等各类师生竞赛活动的重视程度,组织相关人员对竞赛流程和任务进行研究,明确任务、责任到人,确保活动质量和参与率。二是督促学校安排教师做好参赛学生的指导帮扶工作,边学边做,边做边学,以竞赛活动为契机,进一步提升教师创作能力和信息化应用熟练程度,将竞赛活动作为检验教师信息化应用能力的重要手段。教育局将对各校(园)参与各类竞赛活动的参与率和获奖率作为年终评价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要依据。

26.落实责任,提高网络安全保障能力。一是督促学校制订完善《网络安全管理制度》《网络舆情监测与处置制度》等网络安全管理制度和网络安全责任考核办法。二是督促学校落实师生上网行为“周监测月报告”制度,每周全面监测一次本校师生上网行为,每月上报学校主要负责人进行审核,进一步规范师生上网行为。三是在重要或特殊时段,督促学校做好重要时间节点和敏感时期的舆论监管,做好网络舆情监测记录,落实重要时段网络安全“零报告”制度。四是调整和优化网评员队伍,明确网评员工作职责和任务,及时完成上级部门下达的网评任务。

2025年七一活动主持稿方案 篇4

为认真贯彻落实《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云政办发〔2022〕3号)精神,加快推动丽江市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切实增强群众看病就医获得感,结合丽江实际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以健康丽江建设为主线,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抓手,以全面提升人民健康水平为目标,坚持政府主导、公益性主导,坚持医防融合、平急结合、中西医并重,补短板、强弱项、建机制、提质量。力争用5年的时间,公立医院发展实现“三个转变,三个提高”,全市医疗卫生结构更加优化合理,服务更加优质高效,卫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明显增强,科学合理的就医秩序和分级诊疗格局基本形成,为更好提供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防范化解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风险、建设健康丽江提供有力支撑。

二、构建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新体系

(一)打造市级高水平医院

加强与省内外高水平医院合作,加快省级临床医学分中心、省级临床重点专科、重大疫病防治基地等项目建设,重点提升市级医院危急重症、疑难复杂病症诊疗救治和心血管病、呼吸等专科服务能力。支持市人民医院在控制单体规模的基础上,向“一院多区”发展,新建市人民医院荣华分院,建成市传染病医院、市中医医院。到2025年,力争把市人民医院建设成为综合性区域医疗中心,市妇女儿童医院、市第二人民院牵头建设1-2个专科类区域医疗业务中心,建设2-3个省级临床医学分中心,丽江市人民医院达到三级综合医院医疗服务能力指南推荐标准,丽江市妇女儿童医院达三级乙等标准。市级医院每年至少新开展1-2项疑难重症诊疗技术,全市公立医院住院量占比达90%以上,基本实现“减少跨区域就医”目标。(市卫生健康委、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各县区人民政府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二)建设县级区域医疗中心

推进县级公立医院(含中医医院)基础设施、临床重点专科、薄弱专科和第二阶段提质达标。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健全三级医院对口帮扶县级医院长效机制,加强县域肿瘤、心脑血管等临床专科能力建设,补齐县级综合医院口腔等薄弱专科短板。到2025年,力争1-2所县(区)级公立综合医院晋升为三级医院,3所县级公立综合医院达到《县医院医疗服务能力推荐标准》要求,1所县级中医医院达到《县级中医医院医疗服务能力推荐标准(试行)》要求,建设临床服务“五大中心”,建强急诊急救“五大中心”,所有县级综合医院设置独立的精神科、口腔科、康复科、眼科、老年病科、呼吸与重症科、公共卫生科,建有标准化PCR实验室和标准化ICU,县级医院与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业务实现深度融合,县域医疗服务能力和疾病防控水平全面提升,县域就诊率保持在90%以上,基本实现“常见病多发病在市县解决”目标。(市卫生健康委、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各县区人民政府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三)建设县域医疗服务次中心

持续推进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加快基层慢病管理中心、心脑血管救治站、一级甲等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争取建成一批县域医疗卫生服务次中心和综合健康管理中心。到2025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慢病管理中心实现全覆盖,50%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成心脑血管救治站,50%的乡镇卫生院达到云南省甲级标准,不少于2个达国家推荐标准。基层急诊抢救、二级以下常规手术、正常分娩、高危孕产妇初筛等基本医疗服务能力全面提升,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流动的分级诊疗秩序全面建立,基层诊疗量占比达65%以上,基本实现“头痛脑热在乡村解决”目标。(市卫生健康委、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各县区人民政府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四)组建城市医疗集团

探索在丽江市主城区,由市人民医院牵头,其他若干家市级医院、公共卫生机构等为成员,按网格化布局组建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统筹负责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一体化、连续性医疗服务。健全医疗机构与公共卫生机构人员、信息、资源“三通”和监督管理互相制约的医防协同服务机制,加快诊断治疗新技术、新项目的临床运用和推广,支持多学科联合、多专业一体、中西医临床协作等诊疗服务模式,形成错位发展、专业互补、有序竞争的格局。(市卫生健康委、市委编办、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财政局、市医保局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五)加快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

落实县、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功能定位,全面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加快组建医共体内医疗质控、人力资源、运营管理、医保管理、信息管理等“一体化管理中心”,实现县乡医疗卫生机构行政管理、人员、财务、物资后勤、业务、信息、药械管理采购、绩效考核、医保支付、公共卫生等“十统一”管理,构建管理共同体。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及医共体牵头医院医疗资源,鼓励设置独立的远程医疗、检验、心电、影像、病理、消毒供应等“医疗资源共享中心”,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实施“基层检查、上级诊断”,构建服务共同体。协同推进医共体基本医疗保障资金打包付费改革,强化绩效考核和结果运用,建立“总额控制、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的激励约束机制,构建责任和利益共同体。发挥医共体牵头医院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管理和技术支撑作用,推动医务人员、医疗技术、药品下沉基层,提升居民健康“守门人”能力,推进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构建发展共同体。(市卫生健康委、市医保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各县区人民政府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六)筑牢平急结合公共卫生防护网

加强公立医院公共卫生科室标准化建设,完善公立医院公共卫生服务补偿机制,加强各级公立医院与公共卫生机构的分工协作和业务融合。持续强化医院感染防控管理和“七项能力”建设。健全分级、分层、分流、中西医协同的重大疫情救治体系。争取省级支持,把市人民医院改造升级为重大疫情救治基地,承担危重症患者集中救治和应急物资集中储备任务。高标准完成丽江市传染病医院、永胜县传染病分院、宁蒗县人民医院传染病病区及华坪县人民医院传染楼改扩建任务,完成公立医院发热门诊、急诊部、住院部、医技科室等业务用房改造任务,支持公立医院储备一定规模可迅速转换的传染病房、重症病房、医疗物资和人力资源。加强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急诊科、肺病科、重症医学科等薄弱科室建设,提高中医药应急救治能力。创新医防协同机制,建立人员通、信息通、资源通和监督监管相互制约的机制。(市卫生健康委、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财政局,各县区人民政府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三、引领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新趋势

(一)加强临床专科建设

针对严重影响全市健康水平的主要疾病,重点提升各级公立医院心脑血管、呼吸、消化、感染、创伤、重症、肿瘤、急诊、精神、康复等核心专科能力,夯实麻醉、影像、病理和检验等支撑专科基础,补齐口腔、康复、精神、眼科、老年病等薄弱专科,做优做强骨伤、肛肠、针灸、推拿、肾病、脾胃病、皮肤科等中医传统优势专科。建设不少于7个(中医2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至少25个(中医10个)市县级临床重点专科,每年遴选5个薄弱专科(含中医)加强建设,有计划地推进综合医院临床重点专科分层分类建设。聚焦“一老一小”健康需求、职业健康等领域,规划设置儿童、老年病、妇产、康复等专科医院,引入优质资源建设医养、康养中心。以专科发展带动诊疗能力提升。(市卫生健康委、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各县区人民政府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二)推进医学技术创新

通过“内培外引”、建立专家团队工作站等方式,引入一批掌握高新技术的高素质医药卫生领域专家型人才,积极开展诊断治疗新技术、新项目的临床运用和推广,鼓励开展医学应用基础研究、临床研究和群医学研究。加强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推进康复技术创新。支持中医医疗机构针对重点人群、慢性病患者制定并推广中医特色治疗方案。争取国家级、省级支持在我市布局建设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中医药重点实验室、民族医药研究机构等,支持公立中医医疗机构开展院内制剂研发、中药新药研发和民族医药研发,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所获收益主要用于奖励作出重要贡献的人员。探索开展公立医院科技创新能力评价。落实职务发明制度。加快发展商业健康保险,促进新产品进入临床使用。(市卫生健康委、市科技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医保局、市市场监管局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三)推进医疗服务模式创新

优化服务流程,利用手机APP、微信等新平台,提供分时段预约诊疗和检查检验集中预约服务,三级医院预约诊疗率达50%以上。开展诊间(床旁)结算、检验检查结果查询、推送、互认等便捷服务。开设多学科诊疗门诊,探索建立单病种多学科联合诊疗和查房制度。扩大日间手术病种范围,提高日间手术占择期手术的比例。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实现优质护理服务全覆盖,实施责任制整体护理。鼓励开展社区延续护理、居家护理等服务。在公立医院逐步推开合理用药咨询或药物治疗管理门诊,引导优质药学服务向基层延伸。探索院前急救机构与“五大中心”信息实时交换,提升急救效率与能力。推广中医综合诊疗模式、多专业一体化诊疗模式、全链条服务模式,实施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协作试点。(市卫生健康委、市医保局、市市场监管局,各县区人民政府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四)强化信息化支撑作用

推进智慧医院和医院信息标准化建设,确保网络安全、数据安全和医患个人信息依法合规使用,三级甲等医院电子病历应用分级达5级以上,其他三级医院及二级甲等医院达4级以上,其他二级医院达3级以上,能利用大数据信息技术开展医疗质量控制、规范医疗行为、评估合理用药等。加快推进丽江市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县域医共体信息平台建设,加快发展互联网医院,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推动全市医疗服务、公共卫生服务、电子健康档案等医疗健康数据互通共享,逐步形成“基层检查、上级诊断、检查检验结果区域互任”模式。建立药品追溯制度,探索公立医院处方信息与药品零售消费信息互联互通。落实统一的医保药品、医用耗材分类与编码标准。推进医疗器械唯一标识应用。(市卫生健康委、市委网信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商务局、市医保局、市市市场监管局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四、提升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新效能

(一)健全运营管理体系

全面落实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等法律法规,提升法治保障水平。整合业务系统和资源系统,建立医院运营管理决策支持系统,推动医院核心业务与运营深度融合,推进运营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在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医共体总院设置总会计师岗位,进入领导班子。以大数据方法建立病种组合标准体系,形成疾病严重程度与资源消耗在每一个病组的量化治疗标准、药品标准和耗材标准等,对医院病例组合指数、成本产出、医生绩效等进行监测评价,引导医院回归功能定位,减轻患者就医负担。(市卫生健康委、市委网信办、市财政局、市医保局、市市场监管局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二)加强全面预算管理

科学制定医院战略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实行全口径、全过程、全员性、全方位预算管理,贯穿预算编制、审批、执行、监控、调整、决算、分析、考核等各环节,从数量、质量、实效、成本、效益等方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强化预算约束,促进资源有效配置和使用。完善全面预算管理评价体系。每半年公开医院相关财务信息,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市卫生健康委、市财政局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三)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以业务管理和经济管理的重大风险、重大事件、重要流程为重点,开展风险评估和内部控制评价。强化内部授权审批控制、预算控制、资产控制、会计控制、政府采购控制、信息公开控制等,防范财务风险、业务风险、法律风险和廉政风险。强化成本消耗关键环节的流程管理,降低万元收入能耗支出。推广医院后勤“一站式”服务。(市卫生健康委、市财政局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四)健全绩效评价机制

坚持和强化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导向,由医改领导小组结合实际,优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每年统一组织开展绩效考核评价。公立医院重点考核医疗质量、运营效率、持续发展、满意度评价等,考核结果与财政补助、绩效工资总(增)量、主要负责人薪酬、职务任免等挂钩。紧密型县域医共体重点考核有序就医格局形成、县域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医疗卫生资源利用、医保基金使用效能提升等,考核结果与打包医保资金、医共体院长薪酬及职务任免等挂钩。引导各级各类公立医院及医共体改革完善内部绩效考核办法,以聘用合同为依据,以岗位职责完成情况为重点,将考核结果与薪酬分配挂钩,推动公立医院以评促改、提质增效。(市卫生健康委、市委组织部、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医保局,各县区人民政府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五、激活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新动力

(一)改革人事管理制度

全面贯彻落实《丽江市促进卫生健康人才队伍发展三十一条措施》。贯彻落实公立医院人员编制标准,按照控制总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的`要求,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推进公立医院人员总量管理试点工作。落实公立医院用人自主权,完善公开招聘政策,对急需紧缺专业或岗位在公开招聘中不设开考比例。落实岗位管理制度,按照医、护、药、技、管等不同类别合理设置岗位,科学编制岗位责任书,实行竞聘上岗、合同管理,激励人才脱颖而出。增加护士配备,逐步使公立医院医护比总体达到1:2左右。(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委编办、市卫生健康委、市财政局,各县区人民政府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二)改革薪酬分配制度

落实“两个允许”要求,贯彻国家、省关于深化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合理确定、动态调整公立医院薪酬水平,鼓励探索借鉴“三明医改”经验,按照医疗服务收入一定比例提取绩效工资总量,从根本上杜绝“大检查”、“大处方”行为。建立主要体现岗位职责和知识价值的薪酬体系,实行以岗定责、以岗定薪、责薪相适、考核兑现。在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量内,医院可自主设立体现医疗行业特点、劳动特点和岗位价值的薪酬项目,不同岗位、不同科室、不同风险承担、不同工作强度、不同专业类别人员间薪酬要有差异,充分发挥保障和激励作用。具备条件的地区鼓励探索实行公立医院、县域医共体总院主要负责人年薪制、高层次专业技术人员协议工资制或项目工资制、职工目标年薪制以及年薪计算工分制。(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卫生健康委、市财政局,各县区人民政府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三)健全医务人员培养评价制度

强化医学生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加强医学人文教育,拓展“沪滇合作”、三级医院对口帮扶县级医院、丽江英才计划等人才培养项目,依托专家团队工作站,拓宽人才培养和引进渠道,实现博士生招聘或引进“零”的突破,每年至少招聘3名研究生、培养5名学科带头人及10名中青年优秀医师。加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助理全科医生培训基地临床技能中心标准化、规范化建设。落实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和继续医学教育制度。加强与医学高等院校合作,建强教学医院,发展高等医学院校附属医院。开展名老中医药专家医术经验传承工作,培养一批名老中医药学术继承人。加强老年、儿科、重症、传染病等紧缺护理专业护士培养培训,推动护理岗位科学管理,提升护理服务水平。改革完善人才评价机制,坚持分层分类评价,合理设置评价标准,突出品德能力业绩导向,增加临床工作数量和质量指标,淡化论文数量要求。(市卫生健康委、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四)深化医疗服务价格改革

稳妥推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医疗服务价格形成机制。建立灵敏有序的价格动态调整机制,定期开展调价评估,达到启动条件的要稳妥有序调整医疗服务价格,理顺比价关系,支持公立医院优化收入结构。落实中医(民族医)、互联网等医疗服务价格政策。到2025年,公立医院医疗服务收入(不含药品、耗材、检查、化验收入)占医疗收入的比例达到省级要求或评价水平。(市医保局、市卫生健康委、市财政局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五)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

推行以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为主的多元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精神疾病等长期住院病例按床日付费,探索按门诊按人头付费。推进县域医共体医保资金打包付费改革,加快建立“总额付费、监督考核、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的约束激励机制,结余资金作为医共体成员单位医疗服务收入,主要用于绩效分配、人才培养、专科建设等。科学制定医保总额预算,合理确定和动态调整按病种、按床日、按人头等的付费标准。健全公立医院与医保经办机构协商谈判制度,规范医保协议管理,明确结算时限,细化结算规则,逐步规范医保支付审核标准,确保基金及时足额拨付。落实重大疫情医疗救治医保支付政策,探索符合中医药服务、“互联网+医疗服务”等服务特点的医保支付方式。推动公立医院积极参与国家组织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采购使用改革,落实医保资金结余留用政策,根据考核结果按规定比例及时拨付医保结余资金并主要用于人员绩效,建立合理用药、优先使用中选产品激励机制。(市医保局、市卫生健康委、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六、建设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新文化

(一)强化患者需求导向

坚守纯粹医者信念,尊重医学科学规律,遵守医学伦理道德,遵循临床诊疗技术规范,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适宜、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持续改善医疗服务,加强患者隐私保护,开展公益慈善和社工、志愿者服务,建设老年友善医院。加大健康教育和宣传力度,加强医患沟通交流,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市卫生健康委、市委宣传部、市民政局、市红十字会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二)建设医院文化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提炼医院院训、愿景、使命,多角度讲好医院故事,凝聚支撑医院高质量发展的精神力量。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和崇高职业精神,树立先进典型,激发医务人员对工作极端负责、对人民极端热忱、对技术精益求精的不竭动力,传播大医精诚、医者仁心主旋律,提高职工价值认同感。塑造行业清风正气,建设清廉医院。(市卫生健康委、市委宣传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三)建立健全保护关心爱护医务人员长效机制

为医务人员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加强职业暴露防护设施建设和防护设备配置。落实医务人员学习、工作、休息和带薪休假制度,维护医务人员合法权益。鼓励公立医院通过设立青年学习基金,在思想引领、青年组织建设、职业技能培养、科研创新、婚恋交友等方面服务青年医务人员成长。健全职工关爱帮扶机制,切实解决医务人员实际困难。强化医院安全防范,加强人防、物防、技防建设,落实安全保卫责任制。将解决医疗纠纷纳入法治轨道,落实医疗责任保险制度,健全完善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机制,依法严厉打击医闹、暴力伤医等涉医违法犯罪行为,坚决保护医务人员安全。(市卫生健康委、市公安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团市委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七、坚持和加强党对公立医院的全面领导

(一)全面执行和落实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

健全党务工作机构,配齐配强专兼职党务工作人员,健全完善医院党委等院级党组织会议和院长办公会议事决策规则,着力构建党委等院级党组织统一领导、党政分工合作、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切实发挥公立医院党委等院级党组织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促改革、保落实的领导作用,集体研究决定重大问题。在公立医院章程中明确党组织设置形式、地位作用、职责权限和党务工作机构、经费保障等内容要求,明确党委等院级党组织研究决定医院重大问题的机制,把党的领导融入医院治理和现代医院管理各环节。发挥各级医院党建工作指导委员会和公立医院党建联席会议制度职能作用,完善相关制度,建立指导工作机制,把党的建设各项要求落到实处。(市委组织部、市委市直机关工委、市卫生健康委、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二)加强公立医院领导班子和干部人才队伍建设

选优配强医院领导班子成员,强化领导班子政治建设、思想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推动落实公立医院院长任期制和任期目标责任制。按要求完成党委等院级党组织书记和院长分设、领导班子成员选配调整等工作,党委等院级党组织书记一般不兼任行政领导职务,院长是中共党员的同时担任党委等院级党组织副书记,党委等院级党组织书记和院长由一人担任的可设专职副书记。推进公立医院党委等院级党组织领导班子与行政领导班子双向进入,交叉任职。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医院党委等院级党组织要按照干部选拔任用有关规定,制定实施医院内设机构负责人选拔任用具体办法。加强对人才的政治引领、政治吸纳和政治把关,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完善人才培养、使用和引进管理办法,建立医院领导班子成员联系服务高层次人才制度,探索建立以医德、能力、业绩为重点的人才评价体系。(市委组织部、市委编办、市卫生健康委、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三)全力提升公立医院基层党建工作质量

健全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长效机制,切实发挥医院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全面推行党支部(党小组)建在科室,实施临床医技科室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推行把党员培养成业务骨干、把业务骨干培养成党员、把党员业务骨干培养成管理骨干和学科带头人的“三培养”机制,推进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建立党支部参与科室业务发展、人才引进、队伍建设、职称职级晋升、绩效考核、薪酬分配、评奖评优、设备配置等重大事项讨论决策的制度机制,把好政治关、医德医风关。高质量做好党员发展工作,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坚持党建带群建。(市委组织部、市委市直机关工委、市卫生健康委、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四)落实公立医院党建工作责任

组织部门要履行牵头抓总责任,加强政策指导和工作协调。卫生健康、残联、民政、云南省丽江监狱、云南省第四强制隔离戒毒所等部门要加强对所办医院党建工作的指导。公立医院党委等院级党组织承担党建工作主体责任,党委等院级党组织是党建工作第一责任人,领导班子其他成员落实“一岗双责”。全面开展公立医院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把党建工作成效纳入医院等级评定和巡视巡察工作内容,作为年度考核和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市委组织部、市委市直机关工委、市卫生健康委、市残联、市民政局、云南省丽江监狱、云南省第四强制隔离戒毒所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八、加强组织实施

(一)落实工作责任

各地要把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作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统筹协调、压实各方责任。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形成协同联动的工作合力。各级各类公立医院要大胆创新、积极作为,加快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

(二)落实投入责任

按规定落实政府对符合区域卫生规划公立医院的投入政策,落实对中医医院和传染病医院、精神病医院、儿童医院、妇幼保健院等投入倾斜和保障政策。

(三)加强监测评价

按照属地原则对辖区内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进行评价。对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目标任务落实情况进行动态监测,定期通报。分级分类制定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与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等有机结合。

(四)总结推广经验

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政策培训和调研指导,挖掘、总结、提炼、推广典型经验,以点带面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取得实效。

2025年七一活动主持稿方案 篇5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21〕18号)精神,进一步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需求,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强公立医院主体地位,坚持政府主导、公益性主导、公立医院主导,坚持医防融合、平急结合、中西医并重,强化体系创新、技术创新、模式创新、管理创新,加快健康四川建设。

(二)发展目标。力争通过5年努力,公立医院发展方式从规模扩张转向提质增效,运行模式从粗放管理转向精细化管理,资源配置从注重物质要素转向更加注重人才技术要素。积极争取国家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试点,探索开展省级试点,建成人性化、功能化、智能化的现代医院,力争病例组合指数(CMI)值分别达到2、1.5左右,微创手术占比分别达到30%、25%左右,四级手术占比分别达到60%、40%左右,逐步提高医疗服务收入(不含药品、耗材、检查检验收入)占医疗收入比例;县医院100%达到医疗服务能力基本标准、力争80%达到推荐标准;二级以上公立医院门诊患者满意度、住院患者满意度、员工满意度均排名全国前列。

二、重点任务

(三)构建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1.全力打造国内一流高水平医院。推进委省共建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合作协议落实,加快国家口腔医学中心和国家儿童区域(西南)医疗中心建设。依托中央在川和省内高水平医院,争创综合类、高原病等国家医学中心和传染病、呼吸、创伤等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加快老年疾病、口腔疾病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设,争取更多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中医医学中心、区域中医医疗中心和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在川落地。〔省卫生健康委、省发展改革委、财政厅、科技厅、自然资源厅、省医保局、省中医药局和各市(州)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2.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紧紧围绕省域内群众急需、医疗资源短缺、异地就医突出的专科医疗需求,依托现有医疗资源规划建设省级医学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着力解决患者跨区域就医问题。支持部分实力强的大型公立医院适度建设发展“一院多区”。建设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省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省卫生健康委、省发展改革委、财政厅、科技厅、自然资源厅、省中医药局和各市(州)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3.发挥公立医院在城市医疗集团中的牵头作用。坚持网格化规范管理,发挥三级公立医院或代表辖区医疗水平医院(含社会办医院、中医医院)牵头作用,与其他传染病等专科医院、护理院、康复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机构,共同组建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为网格内居民提供一体化、连续性医疗卫生服务。集团内开展多层次医疗协作,构建责、权、利明晰的区域协同模式。城区三级公立医院参与建设城市医疗集团率达100%。推进以全科医生为主体、全科专科有效联动、医防有机融合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省卫生健康委、省中医药局和各市(州)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4.发挥县级医院在县域医共体中的龙头作用。按照县乡一体化、乡村一体化原则,积极发展以县级医院为龙头的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对实现了“五统一”的医共体实行“一个总额付费、结余留用、超支不补”医保支付管理改革。加强县级医院与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分工协作和业务融合,做实公共卫生服务。加强县级医院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统筹管理和技术指导,提高县域就诊率。加快实现县办中医医疗机构全覆盖,支持中医医院牵头组建县域医共体。加快乡村卫生资源整合聚集和服务模式创新,依托中心镇和特色镇卫生院规划建设400个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使其达到二级综合医院水平,与县级医院形成协同发展格局。〔省卫生健康委、省医保局、省中医药局和各市(州)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加强公立医院医疗能力建设。

5.提升重大疫情防控能力。依托高水平综合性医疗机构,争创国家重大传染病防治基地,加快推进“1+6”重大疫情防控救治基地建设。建立省级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检测与研究检测平台和实验基地。二级以上综合医院设置感染性疾病科比例达100%。健全中医药全程介入重大疫情防控救治的运行机制,争创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及紧急医学救援基地,打造高水平中医疫病防治队伍。发挥军队医院在重大疫情防控救治和国家生物安全防御中的作用。持续加强院感防控,提高重大疫情应对能力。〔省卫生健康委、省发展改革委、财政厅、应急厅、科技厅、省中医药局和各市(州)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6.推动临床重点专科群建设。加强肿瘤、呼吸、消化、心血管、妇产等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力争建设国家、省、市(县)临床重点专科70个、300个、500个。持续提升医疗质量,三级公立医院50%出院患者、二级公立医院70%出院患者按照临床路径管理。加大对中医医院支持力度,遴选建设一批省级中医优势重点专科。在“双一流”建设中加强相关学科建设。〔省卫生健康委、财政厅、教育厅、省中医药局和各市(州)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7.提升医学科技创新能力。实施四川省“十四五”生命健康重大科技专项,支持生命健康领域天府实验室等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围绕重大疾病防控、重点人群健康保障、突发公共卫生应急等重点领域,加强应用基础、临床转化研究,推动原创性疾病预防诊断治疗新技术、新产品、新方案和新策略等的产出。推进新冠肺炎等传染病防控科技攻关。推进公立医院深化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改革。推动四川省中医药研发风险分担基金落地见效。建设省中医药转化医学中心,制定一批中医特色诊疗方案,转化形成一批中医药先进装备、中药新药。加快发展商业健康保险,促进医疗新技术进入临床使用。〔省卫生健康委、省发展改革委、财政厅、科技厅、省中医药局和各市(州)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提高群众就医满意度。

8.突出患者需求导向。传承“大爱成就大医”的医者仁心,遵循临床诊疗技术规范,为群众提供安全可靠、费用合适、方便可及、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60%二级公立医院和90%三级公立医院推行分时段预约诊疗,30%二级公立医院和50%三级公立医院提供检查检验集中预约服务,40%二级公立医院和70%三级公立医院推行诊间(床旁)结算。推行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同级间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力争建成300家以上互联网医院,推进“网上问诊、电子处方、在线结算、送药到家”闭环服务。实施“便利老年人日常就医”行动,80%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建成老年友善医院。加强临床药学服务和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加大健康教育和宣传力度,强化患者人文关怀,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省卫生健康委、省药监局、省中医药局和各市(州)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9.创新医疗服务模式。鼓励开设多学科诊疗门诊,为患者提供“一站式”诊疗服务。逐步扩大日间手术病种范围,三级公立医院日间手术占择期手术的比例达20%。发展“互联网+护理服务”,开展上门护理、居家护理等延续护理服务。开设合理用药咨询或药物治疗管理门诊,提供精准用药服务。完善院前医疗急救网络,有效提升院前医疗急救服务能力。创新医防协同机制,加强公立医院公共卫生科室标准化建设,健全公共卫生医师制度。推广中医综合诊疗、多专业一体化诊疗、全链条服务模式,实施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临床协作试点。〔省卫生健康委、省医保局、省药监局、省中医药局和各市(州)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10.加强医疗信息化建设。推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第五代移动通信(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医疗领域融合应用。力争建立覆盖所有县(市、区)的“5G+医疗健康”远程应用体系,60%三级公立医疗机构建成三星及以上智慧医院、20%二级公立医疗机构建成二星及以上智慧医院。推动手术机器人等智能医疗设备和智能辅助诊疗系统的研发与应用。建立药品追溯制度,推动公立医院处方、药品追溯、医保结算、工伤医疗康复费用结算、医疗服务监管等信息互联互通。〔省卫生健康委、省医保局、省药监局、省大数据中心、省中医药局和各市(州)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11.厚植优秀特色文化。挖掘整理医院历史、文化特色和名医大家学术思想、高尚医德,提炼医院院训、愿景、使命,凝聚支撑医院高质量发展的精神力量。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和崇高职业精神,引导医务人员形成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和“视患者如亲人”的医者担当,传播正能量,努力营造全社会尊医重卫的良好氛围。〔省卫生健康委、省委宣传部、省中医药局和各市(州)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加强公立医院精细化管理。

12.优化运营管理模式。整合医疗、教学、科研等业务系统和人、财、物等资源系统。加强运营管理信息化建设,健全运营数据的统计、分析、评价、监控系统,推动医院运营管理迈向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智能化。以大数据方法建立病种组合标准体系,形成疾病严重程度与资源消耗在每一个病组的量化治疗标准、药品标准和耗材标准等,对医院病例组合指数(CMI)、成本产出、医生绩效等进行监测评价,引导医院回归功能定位,提高效率、节约费用,减轻患者就医负担。〔省卫生健康委、省医保局、省药监局、省中医药局和各市(州)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13.加强全面预算管理。以医院战略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目标为依据,实行全口径、全过程、全员性、全方位预算管理。运用预算手段开展医院内部各类资源的分配、使用、控制、考核等管理活动,促进资源有效分配和使用。健全“预算编制有目标、预算执行有监控、预算完成有评价、评价结果有反馈、反馈结果有应用”的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机制。强化预算约束,原则上预算一经批复不得调整。定期公开医院相关财务信息,主动接受社会监督。〔省卫生健康委、财政厅、审计厅、省中医药局和各市(州)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14.加强内部控制管理。以规范经济活动和医疗、教学、科研等业务活动有序开展为主线,以内部控制量化评价为导向,以信息化为支撑,健全重点领域、重要事项、关键岗位的流程管控和制约机制,建立与本行业、本单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相适应的'、权责一致、制衡有效、运行顺畅、执行有力的内部控制体系。强化成本消耗关键环节的流程管理,降低万元收入能耗支出。推广医院后勤“一站式”服务。〔省卫生健康委、审计厅、省中医药局和各市(州)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15.开展科学绩效评价。突出公益性导向,扎实推动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优化完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充分运用绩效考核结果。改革公立医院内部绩效考核办法,以聘用合同为依据,以岗位职责完成情况为重点,将考核结果与薪酬分配挂钩。完善城市医疗集团和县域医共体绩效考核制度,强化分工协作,促进资源共享,提高基层服务能力和居民健康水平。〔省卫生健康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财政厅、省中医药局和各市(州)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七)激发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活力。

16.改革人事管理制度。合理确定公立医院人员编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落实公立医院用人自主权,统筹考虑编制内外人员待遇。落实岗位管理制度,按照医、护、药、技、管等不同类别合理设置岗位,坚持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以健全岗位设置管理制度和聘用制度为重点,以转换用人机制和搞活用人制度为核心,实现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增加护士配备,逐步使公立医院医护比总体达到1:2左右。〔省委编办、省卫生健康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中医药局和各市(州)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17.改革薪酬分配制度。落实“允许医疗卫生机构突破现行事业单位工资调控水平,允许医疗服务收入扣除成本并按规定提取各项基金后主要用于人员奖励”要求,合理确定、动态调整公立医院薪酬水平,合理确定人员支出占公立医院业务支出的比例。建立主要体现岗位职责和知识价值的薪酬体系,实行以岗定责、以岗定薪、责薪相适、考核兑现。在核定的薪酬总量内,公立医院可采取多种方式自主分配。公立医院内部分配应兼顾不同科室之间的平衡,向关键紧缺岗位、高风险和高强度岗位,高层次人才、业务骨干等倾斜。健全公立医院负责人薪酬激励机制,公立医院主要负责人薪酬水平应与其他负责人、本单位职工薪酬水平保持合理关系。鼓励对主要负责人实行年薪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财政厅、省卫生健康委、省中医药局和各市(州)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18.完善医务人员培养评价制度。落实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和继续医学教育制度,开展省级中医药师承教育教学基地建设和省级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高校附属医院制定符合医学人才培养规律的教学建设规划,着力推进医学生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加强医学人文教育,支持有条件的高校和科研院所设置医工、医理、医文交叉学科,加快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医学人才。加强老年、儿科、重症、传染病、精神、急诊、康复等紧缺护理专业护士的培养培训。坚持分层分类评价,进一步细化以品德能力业绩贡献为导向的职称评价标准,推行成果代表作制度,淡化论文数量要求。〔省卫生健康委、教育厅、科技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中医药局和各市(州)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19.深化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建立健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医疗机构充分参与、体现技术劳务价值的医疗服务价格形成机制。统筹兼顾医疗发展需要和各方承受能力,调控医疗服务价格总体水平。探索建立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科学确立启动条件、调价空间、调整方法,定期开展调价评估,达到启动条件的要稳妥有序调整医疗服务价格,支持公立医院优化收入结构。逐步统一全省医疗服务项目价格规范。建立医疗服务价格监测制度,定期监测公立医疗机构医疗服务价格、成本、费用、收入分配及改革运行情况等,作为实施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的基础。优化新增医疗服务价格项目准入制度,常态化开展新增医疗服务项目立项评审。〔省医保局、省卫生健康委、省中医药局和各市(州)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20.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全力推进攀枝花市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付费国家试点和泸州、德阳、南充市区域点数法总额预算和按病种分值(DIP)付费国家试点,落实推广DRG结合点数法付费改革工作,统筹推进全省医保支付方式改革,逐步建立适合我省实际的医保支付体系。加强医保基金收支预算管理,逐步实行统筹区域内医保基金总额控制。规范医保协议管理,明确结算时限,细化结算规则,确保基金及时足额拨付。指导推动公立医院积极参与国家组织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采购使用改革,履行合同约定采购量,落实医保资金结余留用政策。探索将中医优势病种纳入支付方式改革范围,建立职工医保普通门诊费用统筹保障机制,将符合基本医疗保障政策规定的中医诊疗项目、中药饮片和民族药品纳入门诊统筹支付范围,鼓励实行中西医同病同效同价。〔省医保局、省卫生健康委、省中医药局和各市(州)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21.关心关爱医务人员。通过改善值班条件、落实休假制度、假期子女托管、争取人才公寓等方式,建立关心关爱医务人员长效机制和职工关爱帮扶机制。鼓励公立医院通过设立青年学习基金等多种方式,关心年轻医务人员成长。建立医务人员职业荣誉制度。加强医院安全防范,强化安保队伍建设,1000张及以上床位大型公立医院安防系统建设达标率达100%。健全完善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机制,依法严厉打击医闹、暴力伤医等涉医违法犯罪行为。〔省委组织部、省委政法委、省卫生健康委、司法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中医药局和各市(州)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八)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22.全面贯彻落实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公立医院党委(包括医院院级党委、党总支、党支部)对医院工作实行全面领导,支持院长依法依规独立负责行使职权。健全党委会会议(或常委会会议)、院长办公会议(或院务会议)等议事决策制度,建立书记、院长定期沟通和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执行情况报告制度。把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有关要求写入医院章程,明确党组织设置形式、地位作用、职责权限和党务工作机构人员配备、经费保障等内容要求。明确党委研究决定医院重大问题机制,把党的领导融入医院治理和现代医院管理各环节。〔省委组织部、省卫生健康委、省中医药局和各市(州)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23.加强公立医院领导班子和干部人才队伍建设。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坚持政治强、促改革、懂业务、善管理、敢担当、作风正的标准,选优配强医院领导班子成员特别是党委书记和院长。允许实行院长聘任制。党委书记和院长分设的,党委书记一般不兼任行政领导职务,院长是中共党员的同时担任党委副书记。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医院党委要按照干部选拔任用有关规定,制定实施医院内部组织机构负责人选拔任用实施办法。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完善人才培养、使用和引进管理办法,建立医院领导班子成员联系服务高层次人才制度,严格执行医疗卫生人员定期到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从事医疗卫生工作制度。完善以医德、能力、业绩为重点的人才评价体系。〔省委组织部、省卫生健康委、省中医药局和各市(州)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24.持续加强公立医院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全面推进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加强基础工作,完善基本制度,提升基本能力,落实基本保障。强化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建立党支部参与科室业务发展、人才引进、薪酬分配、职称职级晋升、评先评优、设备配置等重大问题决策的制度机制,把好政治关、医德医风关。实施医院临床医技科室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和高知识群体发展党员计划,建立健全把业务骨干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业务骨干的“双培养”机制。通过设立党员先锋岗和开展党员志愿服务等形式,引导党员立足岗位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省委组织部、省卫生健康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中医药局和各市(州)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25.全面落实公立医院党建工作责任。建立健全各级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卫生健康部门具体负责,教育、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等部门齐抓共管,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体系和工作格局。认真落实医院党委书记抓党建工作第一责任人责任和班子其他成员“一岗双责”。强化党建工作保障,健全党务工作机构,配强党务工作力量,落实保障激励措施,推动党务工作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探索建立公立医院党建工作评价考核机制。全面开展公立医院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把党建工作成效纳入医院等级评定和巡视巡察工作内容,作为年度考核和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省委组织部、省卫生健康委、教育厅、省国资委、省中医药局和各市(州)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保障措施

(九)加强组织领导。各地要把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作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强化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各地各有关部门(单位)要按照职责分工,各司其职、通力合作,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地见效。

(十)加大投入保障。按规定落实政府对符合区域卫生规划公立医院的投入政策,落实对中医医院和传染病医院、精神病医院、儿童医院、妇幼保健院等专科医院的投入倾斜政策。

(十一)强化科学评价。各地要分级分类制定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估办法,“不搞一刀切”。强化评价结果合理应用,与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公立医院评先评优、重大项目安排等挂钩。

(十二)广泛宣传引导。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和社交平台,加强政策解读和舆论引导。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中医药主管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单位)加强调研指导,及时总结经验,树立先进典型,营造良好氛围。